2008年4月21日星期一

爱国的代价

韩寒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代价”二字。

我想到了三百七十八年前爱国的北京市民。因皇太极反间计,袁崇焕被指叛国凌迟街头。刽子手割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好一出廉价的爱国大戏。



可怜袁督师,出生入死,杀敌无数,以生命为代价地爱国,竟作了爱国青年唱戏的道具。

后至倾覆,爱国市民剃了头,乖乖作顺民,继续爱国。

读点历史,至少让我看明白了:在爱国这码事上,愤怒或表演愤怒一钱不值。


2008年4月20日星期日

工程浩大

天杀的豆瓣,消磨时间,制造怀旧情绪的凶手。

每次上去,搜索感兴趣的书,电影或是音乐的相关信息,都会看到另一些感兴趣的作品,忍不住要给些评价或评论。干完以后意犹未尽,正好页面上还有另外很多看过的作品,于是按住 Ctrl 狂点,拼命开窗口。往往是干掉一个页面的同时打开了N个相关页面。要光评论作品也就算了,有时还要看看别人的评论,对他们也分别点评。于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几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

可还是有很多看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没来得及评价,没来得及和别人交换看法。作为一个学理工的颓废中年,想到自己居然关怀过这么多“艺术人文”,不免沾沾自喜,过去的岁月多少还留下了些回忆。

三点以后



“三点以后,他就会开始爱我” ---- 这是上面那部电影中徐青青的台词。

又是一个关于人格分裂症的作品。人格分裂挺痛苦,对人对己。可我想,一个人要能同时扮演几个角色,多好玩呀。就比方说,现实中的我和梦中的我,一个占据白天的十六小时,另一个占据夜晚的八小时。循环交替,每个故事都在同时进行,彼此相关却永不相见。两千年前的庄子估计也有类似的人格分裂,确切的说他的另一半是只大蝴蝶。他也困惑,始终搞不清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

一个月前刚听完相声瓦舍的新作《谁杀了罗伯特



时隔多年,瓦舍的风格还是那么清新幽默。“人间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2008年4月15日星期二

法国,法国

王三表说:“如果真让我抵制什么货的话,我只抵制蠢货

和菜头说:“24年之后,法国人和法国政府可能因此而幡然悔悟,觉得中国人的力量不可藐视”。菜头还说了些“别忘了我们”和“一句话都不说”之类的话,挑动了另一个阵营的敏感神经,然后就是国人最擅长的口水大战。最后不得已用收购豆浆店的方式收场。

好一个热闹的春天,想起九年前使馆被炸同学们上街游行的事,我没去。有人不识趣地硬要问我为什么,答曰“一群被链子拴着的狗,主人现在松松链子不过是为了放你们出去咬人,还以为你们真有啥威风呢?”早知道今天有“一次性夜壶”的说法,当年就不该浪费这么多口水。

九年过去,现在我都这么老了,回想当年,仿佛从没年轻过。和自己缓慢的衰老相比,周遭世界的进化速度才真的让我绝望。

[转贴] 十八只狐狸吃葡萄的故事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开头: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当然,这种美味也逃不过安营扎寨在附近的狐狸们,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葡萄架要远远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就此放弃,机会难得啊!想了一会儿,它发现了葡萄架旁边的梯子,回想农夫曾经用过它。因此,它也学着农夫的样子爬上去,顺利地摘到了葡萄

(这只狐狸采用的就是问题解决方式,它直接面对问题,没有逃避,最后解决了问题。)


第二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也发现以它的个头这一辈子是无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里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难受,还不如不吃。于是,它心情愉快地离开了

(这只狐狸运用的是心理学当中经常提到的"酸葡萄效应",也可以称为文饰作用或合理化解释,即以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现象。)

第三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刚刚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动。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没有气馁,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撑着它,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固执",即反复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有时我们也称它为强迫症。它说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决问题,要看自己的能力、当时的环境等多种因素。)

第四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骂,撕咬自己能够得到的藤,正巧被农夫发现,一铁锹把它拍死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我们称它为"攻击",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应对方式,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利的。)

第五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显得如此的渺小,便伤心地哭起来了。它伤心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样,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它伤心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为能吃到,没想到是这种结果

(这只狐狸的表现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倒退",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退到人格发展的较低阶段。)

第六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仰望着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这样的话,我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样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投射",即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和愿望,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

第七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为什么我吃不到呢,我的命运怎么这么悲惨啊,想吃个葡萄的愿望都满足不了,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啊?越想它越郁闷,最后郁郁而终

(这只狐狸的情况是"抑郁症"的表现,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性障碍。)

第八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尝试着跳起来去够葡萄没有成功,它试图让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还试了一些其他的办法也没有见效。它听说有别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后它一头撞死在葡萄架下

(这只狐狸的下场是由于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不患无,患不均"的现象。很多人在与别人比较的时候,因为心理不平衡选择了不适当的应对方式。)

第九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同样是够不到葡萄。它心想,听别的狐狸说,柠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尝柠檬呢,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满意足地离开去寻找柠檬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替代",即以一种自己可以达到的方式来代替自己不能满足的愿望。)

第十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看到自己的能力与高高的葡萄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以现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决定利用时间给自己充下电,报了一个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采摘葡萄的技术,最后当然是如愿以偿了

(这只狐狸采用的是问题指向应对策略,它能够正确分析自己和问题的关系和性质,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比较好的应对方式。)

第十一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同样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它转了一下眼睛,把几个同伴骗了来,然后趁它们不注意,用铁锹将它们拍昏,将同伴摞起来,踩着同伴的身体,如愿以偿地吃到了葡萄

(这只狐狸虽然最后也解决了问题,但它是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来解决的,这种应对方式不可取。)

第十二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这是一只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个弱女子无论如何也够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别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个男朋友,这只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给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礼物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原则",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优势或是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第十三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对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满,这导致了它不能尝到甜美的葡萄,于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来。说因为葡萄藤太好高骛远,爬那么高,说葡萄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漂亮。发泄完后,它平静地离开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抵消作用",即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

第十四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发现自己无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来已经腐烂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轻蔑地看着这些,作呕吐状,嘴上说: "真让人恶心,谁能吃这些东西啊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反向作用",即行为与动机完全相反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第十五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既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坚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发出了感叹,美好的事物有时候总是离我们那么远,这样有一段距离,让自己留有一点幻想又有什么不好的呢?于是它诗性大发,一本诗集从此诞生了

(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置换作用",即用一种精神宣泄去代替另一种精神宣泄。)

第十六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想吃葡萄的愿望不能实现后,不久便产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况。这只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饮食的它,怎么会在消化系统出现问题

(这只狐狸发生的情况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转化",即个体将心理上的痛苦转换成躯体上的疾病。)

第十七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它嘴一撇,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狐狸中已经能人吃过了,谁说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样行!"

(这只狐狸所表现的言行是一种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在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傍同作用",即当自我价值低于他人价值时,寻找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来实现自我价值。)

第十八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来了也吃不到葡萄,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捞月,现有狐狸摘葡萄,说不定也会传为千古佳话呢!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这样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这只狐狸采取的是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终的结果是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

心态这东西说不准,关键看你自己如果去摆正他,小小浅显的道理,通过寓言来告诉大家,就看你自己怎么去做了~~

2008年4月13日星期日

文森特

写上一篇的时候,还没有关掉的 YouTube 网站,侧栏上是麦卡连的另一支名曲: 《满是星星的夜晚》



此歌是献给文森特.梵高,那个被视为疯子的艺术家,一个从未被理解的人。

Starry, starry night.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
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Shadows on the hills,
Sketch the trees and the daffodils,
Catch the breeze and the winter chills,
In colors on the snowy linen land.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Starry, starry night.
Flaming flowers that brightly blaze,
Swirling clouds in violet haze,
Reflect in Vincent's eyes of china blue.
Colors changing hue, morning field of amber grain,
Weathered faces lined in pain,
Are soothed beneath the artist's loving hand.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For they could not love you,
But still your love was true.
And when no hope was left in sight
On that starry, starry night,
You took your life, as lovers often do.
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

Starry, starry night.
Portraits hung in empty halls,
Frameless head on nameless walls,
With eyes that watch the world and can't forget.
Like the strangers that you've met,
The ragged men in the ragged clothes,
The silver thorn of bloody rose,
Lie crushed and broken on the virgin snow.

Now I think I know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re not listening still.
Perhaps they never will...


解读《美国饼》

说的不是那部反映青春期萌动的低俗电影,而是三十七年前 Don McLean 的一首歌。

背景是更早十二年前 (Don McLean 还是孩子的时候)的一场飞机失事中,三位歌手(Buddy Holly, Ritchie Valens, J. P. Richardson)不幸遇难。之后的十二年发生了很多事,这首歌差不多是那段历史的回顾与见证。在歌中 Don McLean 不止一次的感慨“音乐已死”。

歌词的大部分前言不搭后语,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比方说我)根本不知道他说什么。即便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对于歌词的解读也见仁见智。一下是 YouTube 上的一种解读:



尽管内容比较悲观,但这歌听来的确很爽。如同读白居易《琵琶行》或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感觉,丰富流畅,一气呵成,

“古来圣贤皆寂寞”,诗人们大多有生活在末世的感觉,动则叹息“今不如昔”。如果 1971 年的时候如麦卡连所说,音乐已死(而且是死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么活到二十一世纪的我真不知该说什么了。郁闷,郁闷。相比之下,李白破罐破摔的结尾似乎给人们指明了方向:


世 間 行 樂 亦 如 此 ,
古 來 萬 事 東 流 水 。
別 君 去 矣 何 時 還 ?
且 放 白 鹿 青 崖 間 ,
須 行 即 騎 向 名 山 。
安 能 摧 眉 折 腰 事 權 貴 ,
使 我 不 得 開 心 顏 。


2008年4月4日星期五

忙乱的三月

整个三月,一篇都没写。

电脑没闲着,晚上一直开着下载音乐。耳朵也没闲着,一个人忙的时候还可以顺便筛选这些音乐文件。



Her name was Lola, she was a showgirl
with yellow feathers in her hair and a dress cut down to there
she would merengue and do the cha-cha
and while she tried to be a star
Tony always tended bar
across the crowded floor, they worked from 8 til 4
they were young and they had each other
who could ask for more?

CHORUS:

At the copa (CO!) Copacabana (Copacabana)
the hottest spot north of Havana (here)
at the copa (CO!) Copacabana
music and passion were always in fashion
At the copa.... they fell in love

His name was Rico
he wore a diamond
he was escorted to his chair, he saw Lola dancing there
and when she finished, he called her over
but Rico went a bit too far
Tony sailed across the bar
and then the punches flew and chairs were smashed in two
there was blood and a single gun shot
but just who shot who?

REPEAT CHORUS

At the copa... she lost her love

Her name is Lola, she was a showgirl,
but that was 30 years ago, when they used to have a show
now it's a disco, but not for Lola,
still in dress she used to wear,
faded feathers in her hair
she sits there so refined, and drinks herself half-blind
she lost her youth and she lost her Tony
now she's lost her mind

REPEAT CHORUS

At the copa... don't fall in love
don't fall in love


这首歌是《Friends》第二季最后一集里,Rachel 去参加前夫 Barry 婚礼的时候唱的。那场婚礼,还有之前逃跑的那次,发生了一些事让她很糗。她记忆里更糗的一次就是在中学里全校同学面前唱这首 Copacabana ,唱到一半跑掉。可这次她坚持了下来。



第一季那个逃婚的女孩,经历了独自的社会生活,长大了。

出丑没啥了不起,脸皮厚点,坚持一下就是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