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点也不复杂:
一个女孩“错误地”指证了姐姐的男友,害他服刑数年,继而大战爆发出国参战。有情人终未能成眷属,姐姐和男友分别死在了那场战争中两个不同的地点。
很多年后,妹妹很老了,在她最后的小说中记叙了这段往事,却把结果改成了团圆。她希望姐姐和男友在一起。
上面的这张画面摘自电影,可也只是妹妹的想象。事实上,她根本没有机会去向姐姐及其男友道歉。而那对可怜的情侣,他们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四年前下午在书房的一刻缠绵(不幸被妹妹撞见)和四年后男的随部队出发前在伦敦咖啡馆半小时的小聚(也是永别)。
不加修饰润色,这在人的记忆里都做不到,更别说文学作品了。记忆里很多丑陋的,尴尬的事都被回避或修改润色了,时过境迁,连当事人也说不清自己当时的想法。我就恶毒地怀疑妹妹这么做的动机:
虽然电影用了很长的篇幅描写误会发生的那个下午。妹妹的懵懂无知,自以为是,还有一连串突发事件对她情绪的打击,似乎这些就是她把想象当作目击提供伪证的理由。可片中的另外很短的两处却提供了另一条线索:一次是她故意跳进河里,让姐姐的男友来救;还有一次是她对护士院的朋友承认,她唯一爱过的就是当年救过她的,姐姐的男友,但她从未表白。
好了,弗洛伊德的继承者可以发挥心理学潜意识理论,推理妹妹当时的反应,甚至可能会用到“嫉妒”这个词。而事实如何呢?当事人自己也不清楚,她是故意陷害还是一时的误会。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次她回忆往事就是对往事的一次润色。她肯定怀疑过自己,所以有了水里救人的那一幕;她也试图为这种怀疑开脱,所以有了那么一个不寻常的下午。
上图女主角交给男主角的那张照片里是个海边别墅,他们憧憬能一起去那里。在咖啡馆里重见女友的时候,男的很紧张,很脆弱,他不确定两人之间仅靠四年前那一刻的激情,是否还能维持。四年来他肯定不止一次的回忆曾经的日子,越想越觉得虚无缥缈。女友给的这张照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似乎是一个证明,证明他们曾经在一起,未来也要在一起。伴他挺过了很多难熬的日子,男主角临死前还捏着这张照片。
回忆是如此的脆弱,人需要有个物体来寄托自己的精神。哪怕是一个不曾去过的别墅的照片,哪怕是这个同样被润色修改了很多遍的网上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