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星期二
目田
在迟到了一年零九个月之后,2010年8月31日下午《魔兽世界:巫妖王之怒》终于在国服上线。玩家们惊奇地发现“自由”二字居然也成了敏感词,名字中带有这两个字的玩家或公会都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名字。于是广大玩家纷纷使用“目田”代替被砍头的“自由”。
感谢敏感词,此举很有教育意义。商女不知亡国恨,游戏玩家也不屑关心肮脏的政治。《勇敢的心》影片中英国领主如果不是为了初夜权逼死新娘,威廉·华莱士或许一辈子只是个本分的农民。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可以是换取自由的代价,但他选择了代价最高的那种方式 —— 被砍头。在刑场上断气前高声喊出了他的诉求。今天的玩家可以去台服美服欧服上玩《星际争霸2:自由之翼》,或是继续在国服上“目田”。
2010年8月28日星期六
Because it's there
过去的一周办了很多事,影响比较深远的是两件:终于说服老妈再去医院住几天;买到了一个月后去西藏的来回票。如果前一件事进展顺利我就重走四年前的冈仁波齐转山路,也算为明年登山热身。
我对登山没有特殊爱好,况且我平地人的体质确也不适应高原低氧。六千八海拔坐下休息时心跳每分钟一百三 ,血氧只有六十多,嘴唇紫得发黑,手指肿成胡萝卜。我吃饱了撑的爬那么高是为哪般?从利害的角度说不明白。
好像是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里,出于爱国主义YY热情驱使,他把首次登顶珠峰的荣誉授予了一个没有大拇指的汉人侠客。同样不用拇指也能攀登的除了乞里马扎罗山上的那头死豹子还有山羊。要问它们为啥爬那么高,估计它们也答不上来,山顶可就连草都没有呀。
1999 年,人们在珠峰发现英国教师乔治·马洛里的遗体。75 年前他是否成为珠峰登顶第一人只有上帝才知道。他对人类为啥要登山的回答至今为世人传颂 —— Because it's there
Beatles 唱到:Living is easy with eyes closed... 身于天朝盛世,如果衣食无忧当个“自了汉”充耳不闻窗外事只顾赚钱消费为鸡得屁作贡献读读日人民报看看新闻联播也能活得很滋润。那么我们为啥还要费劲上网翻墙,了解那些他们认为我们不该了解而且可能会令我们难受的东西?我想这个问题也可以同样作答 —— Because it's there
我对登山没有特殊爱好,况且我平地人的体质确也不适应高原低氧。六千八海拔坐下休息时心跳每分钟一百三 ,血氧只有六十多,嘴唇紫得发黑,手指肿成胡萝卜。我吃饱了撑的爬那么高是为哪般?从利害的角度说不明白。
好像是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里,出于爱国主义YY热情驱使,他把首次登顶珠峰的荣誉授予了一个没有大拇指的汉人侠客。同样不用拇指也能攀登的除了乞里马扎罗山上的那头死豹子还有山羊。要问它们为啥爬那么高,估计它们也答不上来,山顶可就连草都没有呀。
1999 年,人们在珠峰发现英国教师乔治·马洛里的遗体。75 年前他是否成为珠峰登顶第一人只有上帝才知道。他对人类为啥要登山的回答至今为世人传颂 —— Because it's there
Beatles 唱到:Living is easy with eyes closed... 身于天朝盛世,如果衣食无忧当个“自了汉”充耳不闻窗外事只顾赚钱消费为鸡得屁作贡献读读日人民报看看新闻联播也能活得很滋润。那么我们为啥还要费劲上网翻墙,了解那些他们认为我们不该了解而且可能会令我们难受的东西?我想这个问题也可以同样作答 —— Because it's there
2010年8月25日星期三
童话剧场
小时候电视台有个叫“童话剧场”的节目,每期一部译制片,我一直追。讲的大概是些西方孩子们的枕边故事,王子、公主、女巫、恶龙什么的。成年以后对于童话的热情依然不减。武侠小说且不提,电影也喜欢看古装的玄幻的。爸妈对我的这种“幼稚”十分不屑,他们只对当代题材的作品感兴趣,但恕我直言国内的影视剧离现实的距离比童话还遥远,看多了不傻掉才怪。
记得正大剧场放过这部《鹰狼传奇》。故事说的是一对恋人反抗教会强权,中了诅咒,女的白天变成鹰,男的晚上变成狼,常相厮守却永不得相见。细节全忘光,隐约只记得女主角出场时那一瞥惊艳。为了这段范特西,我上电驴,居然还真找到了。
范特西呀范特西,再看方知往事只可成追忆。八十年代的配乐、特技和剧情细节到了九十年代还算过得去,放到今天就是六小龄童版西游记的水准了。对美色着迷的猥琐少年红娘般成人之美,让我想起意大利电影《美丽的西西里传说》,后者和《天堂电影院》一起更像是讲述成长故事的童话。
三年前我玩过这个游戏,顺便看了同名电影。那年去杭州培训,晚上散步游湖,同事聊天说到带儿子去看了这部电影感觉很好,顿时我和这只大我几岁的男人终于找到了共同话题。影片其实很平庸,刚看完的去年出的续集更糟糕,可气的是续集里这么简单的故事居然还被拆成两半,留一半且听下回分解,等续续集出来那哥们儿子该小学毕业了。片子让我着迷的是把身体缩小的范特西 —— 用蚂蚁的眼光去看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是多么有意思呀。
经不住诱惑我还是看了电影《波斯王子》,违背了一个月前说的“爱屋不及乌”誓言,呸呸呸。之前我武断地认为电影剧情和游戏一代的剧情一样,我错了,它说的是不同的故事。但我还是更喜欢游戏里的那个故事 —— 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隐射,没有王子和公主 live together ever after —— 电影的结局不仅俗套,而且太现实了,一点也不童话。
记得正大剧场放过这部《鹰狼传奇》。故事说的是一对恋人反抗教会强权,中了诅咒,女的白天变成鹰,男的晚上变成狼,常相厮守却永不得相见。细节全忘光,隐约只记得女主角出场时那一瞥惊艳。为了这段范特西,我上电驴,居然还真找到了。
范特西呀范特西,再看方知往事只可成追忆。八十年代的配乐、特技和剧情细节到了九十年代还算过得去,放到今天就是六小龄童版西游记的水准了。对美色着迷的猥琐少年红娘般成人之美,让我想起意大利电影《美丽的西西里传说》,后者和《天堂电影院》一起更像是讲述成长故事的童话。
三年前我玩过这个游戏,顺便看了同名电影。那年去杭州培训,晚上散步游湖,同事聊天说到带儿子去看了这部电影感觉很好,顿时我和这只大我几岁的男人终于找到了共同话题。影片其实很平庸,刚看完的去年出的续集更糟糕,可气的是续集里这么简单的故事居然还被拆成两半,留一半且听下回分解,等续续集出来那哥们儿子该小学毕业了。片子让我着迷的是把身体缩小的范特西 —— 用蚂蚁的眼光去看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是多么有意思呀。
经不住诱惑我还是看了电影《波斯王子》,违背了一个月前说的“爱屋不及乌”誓言,呸呸呸。之前我武断地认为电影剧情和游戏一代的剧情一样,我错了,它说的是不同的故事。但我还是更喜欢游戏里的那个故事 —— 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隐射,没有王子和公主 live together ever after —— 电影的结局不仅俗套,而且太现实了,一点也不童话。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决策悖论
耶鲁大学公开课《金融市场》第四讲末尾,谢勒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
二百年来,美国股市平均每年的回报率为 6.8% ,而短期国债每年回报率为 2.8%。相差了4个百分点,但为什么精明的投资者不抛弃国债都去买股票呢?
虽然在第五讲开头,他扯了很多各国共产革命,政府干预,税收变化,答案其实他早就给出了:国债没有风险,政府给国债发的利息从不失约。这是一个关于风险和预期收益之间取舍的游戏。
从前一次工作午餐,我不知怎么聊到了圣彼得堡悖论:
1730年代,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的堂兄尼古拉·伯努利提出一个谜题:掷硬币,若第一次掷出正面,你就赚1元。若第一次掷出反面,那就要再掷一次,若第二次掷的是正面,你便赚2元。若第二次掷出反面,那就要掷第三次,若第三次掷的是正面,你便赚2*2元……如此类推,即可能掷一次游戏便结束,也可能反复掷没完没了。问题是,你最多肯付多少钱参加这个游戏?
你最多肯付的钱应等于该游戏的期望值:
这个游戏的期望值是无限大,即你最多肯付出无限的金钱去参加这个游戏。但是,你更可能只赚到1元,或者2元,或者4元等, 而不可能赚到无限的金钱。那你为什么肯付出无限的金钱参加游戏呢?
伯努利对此悖论的解释是效用原理。我对效用原理心悦诚服五体投地,但也觉得用它解释这个悖论不能让人信服。二百年后的经济学家提出的阿莱悖论,证明效用原理不足以解释一些决策中的现象。紧接着又是艾尔斯伯格悖论,提出人们普遍对不确定的厌恶,即规避风险。经济学的心理分析越来越靠谱了。
在谢勒教授的金融市场课上,预期收益用期望值表示,风险用方差来计算。那么我来算算圣彼得堡悖论里的方差吧:有一半可能一无所获,四分之一可能赚1元,八分之一可能赚3元...
由于期望值为无穷大,这个方差公式的每一项都是无穷大平方,无穷项取和以后当然更是无穷大。换句话说,这个圣彼得堡抛硬币游戏风险超高,类似另一个老毛子发明的游戏 —— 俄罗斯轮盘赌,勇敢者的游戏。
不同人的风险偏好不同,所以别拿人和人比。风险和收益也没有固定的兑换公式,不能直接比较。理性的人能做的一般是把这两指标量化后分别列出,在相同风险的投资里选收益大的,在相同收益的投资里选风险小的。
让我一直感兴趣的是如何量化人们心中的感觉。说到这里不觉想起《Friends》某集里恐龙博士 Ross 给女招待 Rachel 打分,以此决定她和另一个女友的取舍。量化人对人的感觉好像有点过分,而且难度很高。但我们的教育体制、官僚选拔体制,甚至企业绩效评估体制里这种对人的量化又不得不行,这是另一个话题了。经济学中一般只讨论人对事物的感觉,这样稍微简单一点。怎样找到比较靠谱的数学公式,用越来越快电脑代替我们越来越不够用的大脑。伯努利的效用原理给我启发很大,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人人能体会到,把这主观感受用理论加以概括才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他规律。主观的东西不仅非线性而且不确定,参数因时因人而异,算法永远不完美,但永远可以改进完善,就像 Google 的 PageRank 算法。经济学可以看作是分析大众的宏观心理学,严格意义上不属于科学,其中的很多理论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所以曾有持相反观点的经济学家同时获诺贝尔奖的美谈。
除了这门《金融市场》。我同时在听另外三门耶鲁公开课:
《游戏理论》 —— 严谨而有趣的课,听了一年,很用心,还时常复习,快听完了
《心理学导论》 —— 端坐听到第 5 课
《哲学:死亡》—— 躺着听到第 4 课
这四门课一环套一环,由理到文的排序是:
金融 -> 游戏 -> 心理 -> 哲学
向文科发展:心理学提出灵肉分离二元论和神经细胞生物决定论,这两方的争论在讲述死亡的哲学课里也被提到。
向理科发展:心理学里谈人的理性思维及其规律,用游戏理论可以分析出人的决策方式,进而推演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
从左到右,热门程度依次递减,而四位教授的口才却依次递增。教金融市场的谢勒教授不仅说话口吃,第二讲里二项式分布公式都抄错了(一屋子学生居然没人指正?!五个助教里两女是国内大学出去的,以国人多年应试数学教育,我不信她们看不出错来),后来几处数学推导也有些纰漏。教授从前的学生个个在华尔街混得有头有脸,他自己也常受邀跑去挪威、墨西哥给人家政府灌输他的财务理论。即便在耶鲁这样的顶尖学府,也分热门和冷门专业,越是热门的专业留校任教的老师越浆糊。谁说这个世界没有规律可循呢?但要把这规律写成数学公式,大概需要一整本书,因为不知不觉中我在设计一套教授绩效评估系统,又在干给人打分这吃力找骂的活儿了。
------------------ 开始说下流笑话的分割线 ------------------
不可考的老笑话:某产妇去医院生产,家中殷实封了很厚的红包,上下都打点到。顺产,医生觉得没尽力对不起那红包也显不出自己的技术,于是接完生顺手把她处女膜修复了。
报纸上的新笑话:深圳某产妇住进每天四百元的豪华单间却只带区区两百元的红包,还让医生和护士对半分,这是公然侮辱我们的白衣天使!于是手术做完,医生顺手把她肛门缝上了。
坊间流传的最新笑话:人人影视字幕组最近被封了,服务器被没收,原因众说纷纭。有说因为它最近开始提供耶鲁大学的课程翻译,抢了国内各大学店的生意 —— 这种说法可以煽动悲情,但却让人怀疑教育部这个本朝最穷最不积极的部委是否有如此快的反应和如此大的能力。况且国内学店只卖文凭不卖知识,他们的竞争对手是克莱敦西太平洋这样的。另一个说法是人人影视的服务器上出现了最新国产催泪灾难大片的下载种子。该片中多处穿插商业广告,上映至今票房破6亿,导演不仅像产科医生那样见钱眼开,而且像产科医生那样睢眦必报,他的名字叫 —— 缝小肛
听完不许笑,谁笑谁三俗。死了那么多人,总理都哭了,谁不哭谁不掏钱买票就是不爱国。当心哪天把你们这帮屁民都缝上,看你们还敢三俗 ~!@#¥%……&×()——+『』“
2010年8月20日星期五
色即是空
沪语中有很多来自英文的词汇。比如“昂三”的意思是说人贱,源于 on sale;“瘪三”的意思是乞丐,源于 beg sir;“拉三”的意思是婊子,源于 lassie;“嘎三壶”的意思是扯淡,源于 gossip;“戳壳”的意思是说人刁钻,源于 tricky;“大兴”的意思是假货,源于 dashing,“扎台型”就是衣着 dashing 表现炫耀的意思;“港督”的意思是傻,源于 gander;“混抢势”就是混 chance;“赤佬”源自 cheater;等等等等,大多是骂人的词。有限的几个不是那么难听的,全国人民都知道,如:“发嗲”源于 dear;“邋遢”源于 litter;“水门汀”源于 cement 。总的来说对汉语的发展影响不大。
真正对当今汉语产生重大影响的外来语,一是百多年来的日语,一是千年佛教带来的梵语。佛经我一本也没看过,要看估计也是汉译本。据说三大佛经翻译家为:玄奘、鸠摩罗什、真谛。玄奘法师不必多介绍,每年暑假电视台都放西游记。中国最后一个通儒陈寅恪认为鸠摩罗什的翻译水平优于玄奘。复旦陈大儒的话是可信的,他通晓十多种语言文字尤精梵文和巴利文,比金庸先生的梵文道行高了不是一点半点。由此推知鸠摩罗什的分量,据说他的译经多为四字句,据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他的手笔。
看过 NHK 的丝路系列纪录片,其中有一集详细记述了鸠摩罗什的生平。他生活在公元四到五世纪的西域,中国历史的南北朝时期。父亲是天竺国逃亡到西域的贵族后裔,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龟兹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乌市和喀什间的阿克苏地区,这两天不怎么太平。鸠摩罗什出生那会儿更不太平,母亲为避祸,7岁就带他出家。他钻研佛学誉摄华夏,前秦苻坚求之不得,派大将吕光伐龟兹。城破国灭,吕光俘虏了鸠摩罗什,期间苻坚垮台吕光称王凉州,把他软禁在凉州十多年。吕大王起初对他还算尊重,后来兵痞气犯了,硬是要让和尚斯文扫地,逼娶龟兹王女,破了他的色戒。NHK 的片中很大篇幅诉说了和尚内心的煎熬与挣扎。此后后秦姚兴破凉州,将其封为国师,逼迫他娶了十多个伎女。但这些没有妨碍他译经的成就,还俗后的十多年,他翻译经文无数,终成一代大师。
说来吕光和姚兴的宗教政策和今天的伟光正颇有相似之处。文革时逼和尚吃肉,尼姑嫁人的事就不说了。据德国之声的新闻,新疆现在很多学校强令放暑假的学生返校,而且来了就要吃饭。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是穆斯林的斋月,从日出到日落不能吃饭,不能 OOXX。
吃还是不吃,睡还是不睡,鱼肉刀俎,这不是一个选择。想想鸠摩罗什,色即是空,从了吧。
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
Gravity in Halo
病愈跑步第二天,四千米勉强二十分钟。边跑边听静雅思听《70记忆之漫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有感觉。回来后马上翻出《银行铁道999》再看一遍,读后感以后再说。以我的文采估计不会比那篇文章的作者花之静说得更好,不说也罢。
第二卷中有个“空洞行星巴雷拉”,是个只有外壳的空心球体,壳上有很多洞可供进出。人们生活在壳的内部,引力是向外的,站在球壳里的人们脑袋都指向球心,理论上你可以看见所有人。多有意思的世界,我马上想到了 XBox 的开山之作《Halo》。故事发生在宇宙里的一个巨大的人工环状带上,所有的人和物都在环的内侧。
那游戏的一代我在 PC 上至少通关两次。XBox 上没玩过但我一点也不遗憾,因为据微软最新的实践证明,射击类游戏如果把 PC 玩家和 XBox 玩家连上同一个战网,随便一个 PC 菜鸟都可以草割 XBox 骨灰级高手(微软为了不伤 XBox 玩家的感情,马上断开了两个网络的链接)。鼠标键盘在游戏竞技领域的地位岂是手柄可以撼动。
有人幻想人类在太空中为了解决重力问题设计一个这样的环状装置不停转动,用离心效应产生重力。可如果环不转了,生活在内侧的人感受到的重力是向里还是向外的呢?根据万有引力,脚下的地面会把人往下吸,上方的环也会把人往上吸,一个距离近,一个质量大,哪边的引力大还真不好说。中学物理老师为了方便计算引入了“质心”的概念,如果用这个概念解释,引力应该是向内的,而且越接近中心越大。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对称抵消,中心点受到的引力应该是零。
漫画到这里已经看不下去了,我要找张纸推导一下。先画图,代入万有引力公式,然后分解力为两个垂直向量,只计算辐向的引力,略去所有常量,得出:
如果结果为正,引力方向是向外的,反之则是向内的。只恨我当年数学没学好,到了这一步怎么也简化不下去了。好在有电脑,人脑退化一点问题不大。在 Methematica 里输入以上公式,运行了半小时(还好只计算环形,如计算球形双重积分今天肯定算不完),终于结果出来了:
果然引力是向外的,松本零士没有骗我,人可以站立在球壳内壁。这才放下心来继续看漫画。理工科的看个科幻漫画容易么?
第二卷中有个“空洞行星巴雷拉”,是个只有外壳的空心球体,壳上有很多洞可供进出。人们生活在壳的内部,引力是向外的,站在球壳里的人们脑袋都指向球心,理论上你可以看见所有人。多有意思的世界,我马上想到了 XBox 的开山之作《Halo》。故事发生在宇宙里的一个巨大的人工环状带上,所有的人和物都在环的内侧。
那游戏的一代我在 PC 上至少通关两次。XBox 上没玩过但我一点也不遗憾,因为据微软最新的实践证明,射击类游戏如果把 PC 玩家和 XBox 玩家连上同一个战网,随便一个 PC 菜鸟都可以草割 XBox 骨灰级高手(微软为了不伤 XBox 玩家的感情,马上断开了两个网络的链接)。鼠标键盘在游戏竞技领域的地位岂是手柄可以撼动。
有人幻想人类在太空中为了解决重力问题设计一个这样的环状装置不停转动,用离心效应产生重力。可如果环不转了,生活在内侧的人感受到的重力是向里还是向外的呢?根据万有引力,脚下的地面会把人往下吸,上方的环也会把人往上吸,一个距离近,一个质量大,哪边的引力大还真不好说。中学物理老师为了方便计算引入了“质心”的概念,如果用这个概念解释,引力应该是向内的,而且越接近中心越大。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对称抵消,中心点受到的引力应该是零。
漫画到这里已经看不下去了,我要找张纸推导一下。先画图,代入万有引力公式,然后分解力为两个垂直向量,只计算辐向的引力,略去所有常量,得出:
(设环的半径为 1,被计算的点到环心距离为 r。0 ≤ r < 1)
如果结果为正,引力方向是向外的,反之则是向内的。只恨我当年数学没学好,到了这一步怎么也简化不下去了。好在有电脑,人脑退化一点问题不大。在 Methematica 里输入以上公式,运行了半小时(还好只计算环形,如计算球形双重积分今天肯定算不完),终于结果出来了:
果然引力是向外的,松本零士没有骗我,人可以站立在球壳内壁。这才放下心来继续看漫画。理工科的看个科幻漫画容易么?
2010年8月15日星期日
真善美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很早以前我就注意到自己还有身边的人都有强加己方观点于他人的毛病。这是绝大多数口水仗的开端,就连总结这句“人之患”的孟子老师也是口水仗高手。据其本人及弟子的自述,他论战无往不利,听者无不叹服或哑口无言或顾左右而言他。而我所见的论战绝大多数没有结果,道理上谁也说不服谁,最后就只剩下人身攻击。所以我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尽量注意对象与方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避免给人我想说服他的压力。观点这东西本来就是盲人摸象,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甚至不能指望对方有兴趣把话听完。但面对自己,我觉得有必要把思路整理清楚,在还没有疯掉傻掉以前。这篇又是关于世界观,写给自己看。
真
“没有牺牲就没有获得,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付出同等的代价,这就是炼金术的等价交换原则。那时的我们,坚信这就是世界的真理。”
这是旧版《钢炼》的开场白,配着宫钉理惠极富磁性的嗓音,借少年阿尔方斯之口说出了这条普适法则:经济学称之为交易,物理学称之为守恒,化学称之为配平,说白了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永动机不存在,点石成金纯属扯淡”。
上篇既然谈到了信仰和冲突,那就不得不说说我的顽固,说说我为何不信乌托邦,在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之间选择了这条和自己拧巴的道路。总有个声音不停地问:为什么你怎么总是那么悲观,那么怀疑,阴暗,不愿相信美好?我告诉自己:在武力、财力、权力、影响力上,他们可以百般压迫欺凌。可别想愚弄我,那是侮辱我的智力,我最后的尊严。
识别骗子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看他是否试图颠覆守恒定律。当有人说“天上真的真的可以掉馅饼”或是“这药真的真的包治百病”时,我身体的本能反应就是提防。也许是受压迫受羞辱的弱者心态过于强烈,我有时会过度反应,对正在发生的欺骗行为怒不可遏,甚至完全忘了观点中立自由表述原则。修养不够,还需历练。
善
“贤者之石,得到它的人可以从等价交换的原则中解放出来,得到什么东西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我们一直在寻求它,并得到了它”
艾里克兄弟最终找到了贤者之石,那并非不付代价,而是转移代价,让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另一批人替自己支付那高不可攀的代价。良心使得兄弟俩不能用那石头完成自己个人的意愿,那样不公且不义。
对骗子的怒不可遏就是因为他们试图转移代价 —— 把现在应支付的翻几个倍转移到将来,把他们自己应支付的转移给他人。他们许诺一个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景,骗取信任后套现走人,被骗者终将发现承诺无法兑现或者那代价高得难以支付。欺骗是恶,懒惰和贪婪也是。一切都是交易,有时代价是财物,有时代价是时间,还有时代价搞不清是什么 —— 这种代价往往最高。
反之如果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不停地付出,那么不管目标最后能否实现,这付出总会被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有心栽花无心插柳”,付出总有回报,不一定着落在本人身上,也不一定以期望的方式。持续地付出,虽不一定是善,但可以看作是远离恶的行为。什么是善我真不好说,谷歌的“不作恶”口号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一点。
美
经济学说,同样的一块钱给不同状态下的人效用是不一样的,百万富翁和穷光蛋对那一块钱的理解肯定不一样。同样的物品,服务,时间,对于不同状态下的人效用也是不一样的,故此才有交易。你把你认为价值低的东西来换你认为价值高的东西,如果对方对两者的估值正好和你相反,交易达成皆大欢喜,双方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与人的不同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而这种交易必须建立在自由自愿的基础上,反之即为奴役。我所看到这世间美的本源一为参差多态,二为自由自在。也有很多人,主要是我的同胞,以整齐划一为美,以一方对另一方的占有支配奴役为美,审美口味比较独特我不敢苟同。
变化也是一种美。且不说外部世界,单是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前一刻与后一刻就可能有很大差别。如果能让时间停止,一刻即永恒,世间万物都在那一刻永远地死去将是多么恐怖的事。而人们对变化的恐惧源于不可知、不确定,就是佛说的“无常”。在这一点上发生了分歧:宗教把这些不确定归为宿命,归为因果报应,而科学试图找出其中规律以预测将来。不管哪一方都不过是给现象寻找一个相对较好的解释。和信徒们一样,我相信人类认知有极限,那些战天斗地的豪情,那种真理在手一往无前的鲁莽姿态都是可笑的。人对于不可知的东西应该有所敬畏。但我又相信思考的力量,它使得想法不断演进,用更好的理论去解释现象,更准确地预测发展的规律。神秘的宇宙,美丽的心灵。
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传教士
大热天的老同学下午开车来看我,虽说是拜访完客户顺道,可提前两天也打过招呼并非一时兴起。故地重游一起吃了顿饭,临别还送了我张 DVD —— 神韵“艺术团”新年晚会 —— 没错他是个“功友”而且十几年如一日。为了看这个演出,他还专程去了趟日本,回来和我描述现场的气氛还有他受到的震撼。
这个问题上我们辩论过很多次,几乎每次的话题都离不开这个,让我深深体会沟通之无效。他自承口才不好,而事实上即便他们教主本人也不能说服我。当年给他拉去看教主“讲法”的录像,前半段我憋住才没笑岔气,后半段干脆睡着了。出于对此同学高尚人品的尊重和他们后来遭遇的同情,我一直保持谦恭,说话点到为止有所保留,而且年纪越大越收敛。
这样的人常让我不知所措,一方面被他的执着与真诚感动,另一方面又有想骂街的冲动。爹妈的一对学生夫妇,去了番邦入了洋教,回来送他们一本《圣经》,让我姐拿去装点门面。第二回这俩学生又来看望爹妈,书架上不见上次那本,马上又从包里摸出一本奉上。何苦来由,反正也没人看。心知他们是好意,绝对的真诚,怕我们死后下地狱所以要拯救我们。可每每想到他们的这种好意注定会被我们当成驴肝肺,徒劳无益,我就很不安。何苦呢?教主你说这是何苦呢?
我没入宗教,但并非没有信仰。他要改变我很难,我要改变他更难,何况我的信仰里压根没想说服谁改变谁。“人是很难被改变的”,临别的时候我说。
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转贴】我们的校花都在同学爸爸的床上
老夫不是所谓“80后”,打心里我也不认同这种简单的以十年为单位的代沟划分。无论年代,无论地域国籍,人性中有相通的部分。但是,性善说性恶说都不能否认环境对人格形成有极大的影响。这篇文章里说的代沟问题,发端于那个荒谬的年代...
《我们的校花都在同学爸爸的床上》
原文自:时代周报主笔李铁的网易博客
80后与50后的冲突,或许刚刚开始
在豆瓣网上,有一个近两万人的小组,这个小组拥有一个惊悚的名字:“父母皆祸害”。因为这个小组的80后们用“祸害”来形容他们的50后父母。据媒体报道,父母多为小学老师,在子女眼中,是一群“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他们“逃得掉沉闷无趣的小学,却永远也别想从父母那儿毕业”。小组的组规充满旗帜鲜明的战斗性: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
自古以来,家庭、亲情、孝道对于中国人来讲,都有着终极性的意义。“父母皆祸害”网络小组的言论,自然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媒体对此事的讨论主要都是集中在子女教育和家庭等问题上,而实际上,此事所折射出来的问题,与其说是子女教育的问题,不如说是80后和50后的社会冲突问题,而发生在家庭里的冲突,仅仅是两代人、两个阶层之间的社会冲突中的冰山一角。
虽说“五四”以来几代人都有过“弑父”的冲动和经历,代沟问题在各个代际中都会存在,但80后和50后的冲突,却注定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加广泛和激烈。
不管是在价值观、对游戏规则的理解,还是现实的社会资源的分配,发展机会等问题上,80后和50后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甚至是尖锐的对立。
发生在家庭里的冲突主要反映的是两代人价值观的巨大差异,而在价值观的冲突之外,更实际更不可调和的冲突或许正在家庭之外展开。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正常人的一生,大都是循着家庭、学校、求职、成家等这样通常的轨迹成长着,但是绝大多数50后,他们脱离了正常的成长轨迹,经受了极大的波折,就像是灾难的幸存者。他们中的多数一生命运相当坎坷:出生不久就遇到饥荒,刚上学就遇到文革停课,还没长大就下乡劳动,好不容易在80年代进城参加了工作,但是很多人却在90年代下了岗。
由于经历了太多信仰破灭和信仰玩弄,孩子最后成了他们的唯一真实的信仰。这些父母几乎把所有的物质和爱都放孩子身上,倾其所有资源为80后的独生子女打造了一个他们自己没有实现的梦,甚至连贪污腐败都多数是为了孩子。而如今,子女们却称他们为“祸害”,这实在是太可怜。
然而,可怜并不等于正确。有人这样定义“错误”:“错误”就是没有任何一方成为赢家。这些50后父母未必是祸害,祸害的可能是他们错误的观念,而这些祸害的观念,是由特定的祸害时代造就的。
我们听到过太多赞美50后的言论,赞美他们在坎坷中的坚韧,赞美他们的乐观和顽强。在经历了山呼海啸,山崩地裂活下来的人,他们的心理与众不同。他们因此而不同,但也可能因此而丑陋。更何况,在那些浩劫之中,他们很多还是积极的参与者。
在价值观上,他们是真正的由纯狼奶喂养大的一代。在他们刚懂事的时候,整个社会在赤裸裸地宣扬丛林法则,只有敌我而无是非,只为目的而不择手段。不管是赢家还是输家,他们都不渴望公正,在被压榨的时候只恨不能压榨别人,并不恨压榨本身。
至于说谎,在他们的成长的那个年代就像吃饭一样,是生存的必须。那个时代手把手教给了他们惯于作伪、造假、两面三刀的本事。
至于这一代人的知识素养,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今天头顶着的各种显赫的学术头衔,但懂点行的都知道,他们是知识素养最弱的一代。比起49年前老先生们,他们鲜有家学渊源,也谈不上学术上的开拓和建树,比起他们的后辈,又缺乏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
在他们需要基础知识训练的年代,学校里除了生产劳动就是政治运动,与学术有关的,只有骂街似的“学术批判”。这直接导致了50后一代人知识上的先天不足,尽管他们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但知识训练上的残疾却永远难以掩盖。
尽管带着知识训练上的先天残疾,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却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在各个行业占据了核心位置。这显然得益于文革之后人才的青黄不接。
50后与子女的必然冲突
50后生长在一个严重扭曲的时代,什么土地长什么植物,他们特定的人格和价值观显然太突兀,当他们的子女在一个稍微靠谱一点的时代长大之后,双方的冲突在所难免。
在“父母皆祸害”网络小组里面,一个常见的对父母的抱怨就是“他们很虚伪”。对于在文革中开始懂事的50后一代人来说,他们是被谎言的福尔马林泡大的生物。虽然他们内心里已经没有信仰,但还是将一些理想口号喊得震天响,而且特别认真,象是彻底从内心发出的。这种本事甚至成了一种习惯,哪怕是面对自己的孩子,依然装模作样地说谎。
“父母皆祸害”网络小组里的方馨的故事就很生动:初中毕业后,方馨成功考入外地重点高中,如愿以偿开始独立生活。每周,方馨都会收到母亲寄来的信,那是一种标准小学生作文体的文风,比如,“香港准备回归祖国大陆了,我和你爸爸都为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你即将迎来高考,我们都为你的刻苦学习精神感到骄傲而又担心……爸妈相信你一定会长成国家的栋梁”……
这种虚伪,对于人人能使用英文和网络的80后们,已经不具备欺骗效应,子女们对于父母的这种表演,除了反感,就是嘲笑。
冲突的另一个主题就是父母的专制。50后对子女的干预和操控几乎是几代人中最多的,这和50后一代人残酷的生存经历有关。
50后一生特别坎坷,他们亲眼看到了太多的弱肉强食,对人生的路径选择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多元的生活选择,如果不拼命爬到权力的高层,想活命都难。
我经常看到国外的一些事业成功的父母,子女不愿意读大学,甚至想一辈子做货车司机,父母也欣然接受,因为只要子女快乐就行,况且,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快乐和尊严,人生的选择可以是多元的。
但在经历了文革等残酷时代的中国50后父母看来,人生就是一场场决斗,失败者没有任何尊严。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成为失败者,他们决定从小就要用心栽培,甚至进行魔鬼训练。子女成长中的每一步,他们都企图去操控和干预。想想前段时间的新闻,我们很难想象,父母竟然能容忍网瘾治疗机构的肉体施虐方式,这是何种的“父母之爱”?
我想要回我的房子和女人
80后与50后的冲突,最初是在家庭中体现出来的。在家庭中体现的主要还是价值观的冲突。然而这很可能仅仅是两代人冲突的一个开始,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两个群体,甚至两个阶层,80后与50后在价值观和社会分配诸多领域都将可能爆发冲突。
50后的很多幸运儿在相当年轻的时候就成功上位了,因为经过了多年浩劫,人才严重断档,很多50后抓住了80年代初期人才青黄不接的历史机遇。之后的改革开放给这些年轻的掌权者们提供了无数黄金机会,让他们一步步迈向成功。
历史机遇慷慨地向一部分50后的幸运儿开放了,然而在他们成功上位之后,特别是90年代中期之后,他们却逐渐向其他人关闭了机遇的大门。
垄断,这个词被越来越多地提起,社会资源和财富越来越多地流向了这部分掌握权力资源的人。一个垄断和封闭的体系,造成了赢者通吃,输者什么都没的吃的局面。而在这些赢者之中,80年代在权力体系中上位的50后们,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当80后们念完大学出来工作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封闭的格局,社会给予他们的机会寥寥无几,50后们几乎垄断了一切。尽管在知识和眼界上,50后在遭遇80后的时候是溃败无遗的,但80后并不能像30年前的50后们那样得到机会,因为机会只对已经成功的人开放了。
在一个贫富差距巨大,发展机会又被垄断的格局之下,除了少数富二代,80后举步维艰,心生愤懑。有80后这样感叹,我们的校花都在同学爸爸的床上。我们工作一辈子,难道就是为了买一套他们卖给我们天价房子?再让他们拿着钱睡我们的校花?
这就是80后和50后的真正冲突:我想要回我的房子和女人。
77、78、79这三届是恢复高考后的最初三届大学生,也是如今50后精英的中间力量,对于“新三届”,顾则徐先生自己是这样评价的:
“我们中除了极少数人会有自知之明,会知道自己由于深重的残疾没有资格领袖未来,将作为个体努力跟上时代外,正在悄悄发生着的更是瞄准年轻后人缺乏文革经验的单纯,依靠专制力量控制、左右、排斥他们。因此,新三届人为维护自己,将越来越成为专制最忠实的维护者乃至专制本身的中坚。但是,新三届人终将逃避不了年轻后人的批判和挑战,终将因为自己的日益暗昧而加速衰朽,更无法抵抗历史车轮的滚进。”
2010年8月8日星期日
Sweet Home Alabama
这歌出现在《StarCraft II》星舰上的点唱机里,够怀旧吧。
我上一次听大概是在电影《阿甘正传》,傻兵阿甘和他的女神相遇在首都,万众瞩目的林肯纪念堂的大水池。随后是两人牵手逛街,满城尽是游行的人群。晚上阿甘和革命党领袖打了一架,那帮人口号动听姿态崇高却只会对女人动粗。第二天珍妮还是要随他们而去,阿甘说:我想你回到阿拉巴马绿弓镇的家。
昨晚半夜,师父电话把我叫上线,和他在战网上并肩作战。多么荣耀,可惜我玩得很糟,给他丢人了。四五局里只赢了一把,我的作用大致相当于二战时的意大利军队。
今天苦练两小时,下次有机会把这面子往回找找。
-------------- 补充的分割线 ------------------
刚才一查战报,其实昨晚和师父一共配合六场,赢了两场。另一场不计入胜利的胜局发生在我和师父退出以后(3v3)。对方好像玩了个小诡计 —— 三人参战,两人开始采矿后马上退出,把所有资源交给剩下的一家,那人暴富后必然暴强,所有资源都用于增兵其兵力超过我们三家总和。于是我和师父也退出,由剩下那家拿着我俩积攒的巨款狠狠修理那个小暴发户。
与此同时,jiajia 同学在 DotA 向我招手。他的诱人口号是:“你就算 APM=10 也不嫌弃你。” 顿时我的鸭梨全消。
于是我在兼顾所有其它娱乐的同时,在不停咳嗽鼻涕不止暂停体能锻炼的时间里,把旺盛的精力、满腔的愤怒、鼠标和键盘,全部投身到另一个世界中去。
多好的暑假。
2010年8月7日星期六
2010年8月6日星期五
病去如抽丝
突如其来的感冒将我击倒,昨天整整一天我几乎没下床。回顾上次感冒不过是九个月前,老夫我的免疫力下降了。从前读书时几乎不请病假,后来工作真正让我趴下不得不请的病假一年也顶多一次。和师父聊天谈到那方面的能力,我说人在十几岁时是一生的高峰,以后就不断走下坡路,我们怕是已过了半衰期。
生病的前一晚我还在跑步来着。可这几周由于气温升高体能消耗增大。连续两周我每晚最多四千米,而且没能跑进20分钟。离年底前一万米的目标越来越远了。
订了张去拉萨的机票,全价。刚才被爬叔叫上线,狙击回程的半价机票,试了几个网上代理都不能最终确认订单,因为周五晚上没人值班。说到底,生意还是人和人之间的事,机器不能替代销售员,尤其是机票代理这种灵活度很大的生意。想起了一个日本短片,有个销售员妒忌自动贩卖机,说它们一动不动就会有生意上门,后来他就变成了一台自动贩卖机。
《StarCraft II》已通关,顺便把安装文件拷贝给师父。再过两个月他就要当爸爸了,这是他最后撒欢的机会了。他昨晚折腾了三小时,师娘很不高兴,代价就是周末没得玩。
老张发了个爸爸洗澡时拣肥皂的火星帖,我说那是多年前的蜡笔小新图画接龙。卖粥发了个网页祝福,我先评论其所用脚本语言和浏览器的关系,然后浅谈背景画面和背景音乐的出处。这些年来我努力让自己融入社会,变得八卦一点,要诀在于 —— 什么都可以评论,除了作品本身。所以啦,艺人的绯闻,领袖的诗歌,美女的写作,商人的学识,只要无关重点皆是可谈之资。
2010年8月4日星期三
山寨 iPhone 充电器
Reverse engineering Apple's secret charging methods from adafruit industries on Vimeo.
此女硕士毕业 MIT,讲解的是学过中学物理的人就能上手操作的电路。用万用表测量 iPhone 的 USB 充电器工作时的伏安特性,然后自己山寨一个,省下不少银子。
苹果还是那个苹果,教主还是那个教主。很多年前他们的微型电脑出来之时还不是叫好声一片,对于易用性和用户体验也曾创风气之先,后来还是败给了 IBM/Intel/MS 主导的山寨 PC 。为啥天妒英才?谁叫你光顾自己风光发财大口吃肉,就连个充电器、电池、存储器这样的面包屑骨头汤也不分给一起打天下的同伴?项羽败于刘邦也是这个理。
2010年8月1日星期日
纸上谈兵简史
《游戏理论》中提到了策梅洛定理,说的是:
证明方法就是归纳法加反向推导:游戏过程是棵决策树,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找出子节点中对自己最有利的那条分支。从叶子到根反向推导可知,结果无外乎三:
1、先走的一方能保证赢
2、后走的一方能保证赢
3、先走的一方能保和
这个发现令人沮丧:当棋盘摆下,决定完先后手,此局胜负已分,除非有人失误。谁能不失误或少失误?是电脑而不是人脑。理论上如能把这颗决策树完整背出来就不会失误,但难度很大,因为 8x8 棋盘上所有的变化超过了10的120次方,把全世界所有的存储器都用上还不够。围棋的决策树上的节点据说超过10的170次方,那更是到宇宙毁灭那天都数不完。但是残局的变化是可以穷举的,所以如果有人路边摆摊对赌残局,除非他让别人挑先后手,否则他必赢没跑的。小学时代我参加过国际象棋兴趣小组,后来就发现这游戏就是挑战我原本不大的脑容量极限,很没劲。
如何让游戏更有趣?方法之一是增加不确定性,比如掷骰子,每次攻击伤害效果随机;方法之二是增加不透明度,比如不能看到对方所有棋子的位置或角色属性。于是就有了战棋类游戏,如光荣的《三国志》系列,日本战国系列,二战陆海空系列。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学时代在 Sega Mega Drive 玩的《光明与黑暗》系列,大学时代电脑上玩的《幻世录》系列,还有名满天下的《魔法门·英雄无敌》。
战棋类游戏有个无敌通关术 —— 地球人都知道 —— Save/Load 大法:把关键点存下来,决策失误就倒回去重走一遍,选择不同的策略爬这颗决策树(也就是俗称的悔棋)。这招卑鄙不说,也很耗时间,所以玩着玩着也没劲了。
如何让游戏再有趣一点?加入时间要素,迫使玩家快速决策,眼疾手快先占先得;支持网络多人对战,玩家可以敌对、同盟或各自为战;再加入资源采集和建设要素,让战争越打规模越大、兵种越多、场面越精彩。这就是我最爱的游戏类别 —— 即时战略。
国内玩家最先接触到的这类游戏多半是西木的《沙丘魔堡》、《C&C》和《红警》系列,至少我是。实话说《红警》的兵种平衡做得很差,很多盟军技术兵种在实战中毫不实用,而苏军的地面部队显然强得过头了。此后优秀的即时战略游戏层出不穷,玩家们在坚守旧爱和另寻新欢之间犹豫,直到西木被电艺收购,给《红警》系列一个体面的葬礼。电艺是一家成功的商业公司,也是很多游戏创意的养老院和坟墓。
微软的《帝国时代》系列也很令人怀念呀。平衡性我玩得不多没法评判,让人惊叹的是多样性:光资源种类就有木头、食物、黄金、石头四种。国家民族之多更是让我恶补了一把世界历史:埃及、亚述、希腊、巴比伦、高丽、赫梯、波斯、米诺斯、商、大和、腓尼基、苏美尔、不列颠、塞尔特、法兰克、哥德、条顿、维京、拜占庭、阿拉伯、突厥、蒙古、西班牙、匈奴、阿兹特克、玛雅... 每个种族的特长和科技树都不一样,要都玩熟了没十天半月不行。这游戏的卖点和 FIFA 系列一样,就是可以让爱国青年有机会手淫自己的民族意淫整个世界。我当然选了代表古代中华文明的商帝国,该族特长有二:
1、农民便宜
2、擅长筑墙
设计师真逗。这不是当今我族称雄世界民族之林最无敌的两大法宝么?
要说即时战略游戏界的霸主,还是暴雪的《WarCraft》系列和《StarCraft》系列。它们把游戏高手变成了球星一般受人敬仰且收入不菲的职业,把鼠标键盘变成了竞技比赛用具。和疯狂出续集的电艺与育碧不同,暴雪的风格是另一个极端 —— 宁缺勿滥 —— 1998 年春天的《StarCraft》让玩家们足足等了十二年零四个月才等到续集。
在这十二年中,《StarCraft》一直背负着即时战略游戏竞技最高水准的称号,即便 2002 年推出的《WarCraft III》也难望其项背。前者重竞技,后者重娱乐。当年我师父老啃,APM (Action Per Minute) 超过 120,相当自负,一次《WarCraft III》单挑不慎载在我哥们 Jiajia 手上。此事一直让他蒙羞。Jiajia 的 APM 大约只有 70/80 左右。如果他们玩《StarCraft》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倒不是说手快决定一切,而是说在竞技性很强的比赛中,强弱差距大到随机因素几乎不起作用。有点像篮球和足球的比较,篮球比赛中强队很少输给弱队,而足球相对冷门较多。一般来说,高手都偏爱竞技性强随机性小的比赛,菜鸟才相信运气。《StarCraft》不相信运气。
本周花了差不多三天的时间,下了台版的《StarCraft II:Wings of Liberty》。再注册个战网帐号登录就可以免费玩单机任务 —— 暴雪这销售策略还是很大方的。说不定我玩爽了也会去台服找人对杀几局,美服太慢,国服更不能指望。一个魔兽世界资料片让版署和文部那帮贪官们审了差不多两年阉成“盒子世界”还没过,这个就更别想了,何况副标题最后一个字在天朝是敏感词...
玩了几天,人族的剧情任务还没过半,点评如下:
1、汉化做得很好。不光所有菜单指令都翻译了,全程还有中文配音,就连画面中物体上的文字(如海报、胸卡、剧中人物操作的屏幕)都翻成了繁体中文,这细致程度是非官方汉化组做不到的。
2、解像度不高。当年的一代 640x480 不可调,让几年后怀旧的我有些遗憾。如今的二代也只有 1024x768 和 1280x720 两项可选。暴雪以后可能会通过网络升级增加更高解像度,这在魔兽世界已有先例。
3、操控方面(至少人族)兵种、建筑和快捷键很大程度得以保留,老玩家上手没啥难度。人族从前最郁闷的就是工程车造完房子被卡在里面,不得不用运输机将其捞出来。现在这个问题已不存在,因为可以控制人族的房子沉入地下让己方通过,也可以让他升起来阻挡敌方进攻。还有就是一个编队上限不是 12 也不是 24,具体多少我还不知道。反正目前为止可以把所有步兵全编成一组。不要小看这个微小的改进,从前编组人数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很多战术的应用。
4、战役与战役之间的空闲时,可以去酒吧玩打飞机(不知是不是只有人族才享受这特殊待遇)。这款街机游戏和酒吧的乡村歌曲点唱机让我这般上了年纪的老玩家感觉亲切(不知是不是受了 Google Pac-Man 的影响)。
5、这年头几乎所有大游戏都内置 Facebook 按钮,仿佛每个玩家都迫不及待地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游戏进度和游戏中各种成就细节。这风气很不好,迟早有一天他们会把 Facebook 安在御宅族的枕头上、坐垫上、冰箱上、马桶上,告诉朋友们我什么时候吃喝拉撒睡,告诉大家我每日食谱和排泄物的 PH 值... Who cares? Who I think I am?!!!
6、剧情设计很用心,每关结束与所有同伴依次对话都会有不同话题,玩家可以选择决定部分剧情,也可以选择研发重点。既然提到剧情,我想说,本作中的刀锋女王 Kerrigan 太......婉约了。
在一个有限的、双人轮流走步的、规则清晰的游戏(比如象棋)中,如果不是平局,那么其中的一方有必胜策略。
证明方法就是归纳法加反向推导:游戏过程是棵决策树,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找出子节点中对自己最有利的那条分支。从叶子到根反向推导可知,结果无外乎三:
1、先走的一方能保证赢
2、后走的一方能保证赢
3、先走的一方能保和
这个发现令人沮丧:当棋盘摆下,决定完先后手,此局胜负已分,除非有人失误。谁能不失误或少失误?是电脑而不是人脑。理论上如能把这颗决策树完整背出来就不会失误,但难度很大,因为 8x8 棋盘上所有的变化超过了10的120次方,把全世界所有的存储器都用上还不够。围棋的决策树上的节点据说超过10的170次方,那更是到宇宙毁灭那天都数不完。但是残局的变化是可以穷举的,所以如果有人路边摆摊对赌残局,除非他让别人挑先后手,否则他必赢没跑的。小学时代我参加过国际象棋兴趣小组,后来就发现这游戏就是挑战我原本不大的脑容量极限,很没劲。
如何让游戏更有趣?方法之一是增加不确定性,比如掷骰子,每次攻击伤害效果随机;方法之二是增加不透明度,比如不能看到对方所有棋子的位置或角色属性。于是就有了战棋类游戏,如光荣的《三国志》系列,日本战国系列,二战陆海空系列。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学时代在 Sega Mega Drive 玩的《光明与黑暗》系列,大学时代电脑上玩的《幻世录》系列,还有名满天下的《魔法门·英雄无敌》。
战棋类游戏有个无敌通关术 —— 地球人都知道 —— Save/Load 大法:把关键点存下来,决策失误就倒回去重走一遍,选择不同的策略爬这颗决策树(也就是俗称的悔棋)。这招卑鄙不说,也很耗时间,所以玩着玩着也没劲了。
如何让游戏再有趣一点?加入时间要素,迫使玩家快速决策,眼疾手快先占先得;支持网络多人对战,玩家可以敌对、同盟或各自为战;再加入资源采集和建设要素,让战争越打规模越大、兵种越多、场面越精彩。这就是我最爱的游戏类别 —— 即时战略。
国内玩家最先接触到的这类游戏多半是西木的《沙丘魔堡》、《C&C》和《红警》系列,至少我是。实话说《红警》的兵种平衡做得很差,很多盟军技术兵种在实战中毫不实用,而苏军的地面部队显然强得过头了。此后优秀的即时战略游戏层出不穷,玩家们在坚守旧爱和另寻新欢之间犹豫,直到西木被电艺收购,给《红警》系列一个体面的葬礼。电艺是一家成功的商业公司,也是很多游戏创意的养老院和坟墓。
微软的《帝国时代》系列也很令人怀念呀。平衡性我玩得不多没法评判,让人惊叹的是多样性:光资源种类就有木头、食物、黄金、石头四种。国家民族之多更是让我恶补了一把世界历史:埃及、亚述、希腊、巴比伦、高丽、赫梯、波斯、米诺斯、商、大和、腓尼基、苏美尔、不列颠、塞尔特、法兰克、哥德、条顿、维京、拜占庭、阿拉伯、突厥、蒙古、西班牙、匈奴、阿兹特克、玛雅... 每个种族的特长和科技树都不一样,要都玩熟了没十天半月不行。这游戏的卖点和 FIFA 系列一样,就是可以让爱国青年有机会手淫自己的民族意淫整个世界。我当然选了代表古代中华文明的商帝国,该族特长有二:
1、农民便宜
2、擅长筑墙
设计师真逗。这不是当今我族称雄世界民族之林最无敌的两大法宝么?
要说即时战略游戏界的霸主,还是暴雪的《WarCraft》系列和《StarCraft》系列。它们把游戏高手变成了球星一般受人敬仰且收入不菲的职业,把鼠标键盘变成了竞技比赛用具。和疯狂出续集的电艺与育碧不同,暴雪的风格是另一个极端 —— 宁缺勿滥 —— 1998 年春天的《StarCraft》让玩家们足足等了十二年零四个月才等到续集。
在这十二年中,《StarCraft》一直背负着即时战略游戏竞技最高水准的称号,即便 2002 年推出的《WarCraft III》也难望其项背。前者重竞技,后者重娱乐。当年我师父老啃,APM (Action Per Minute) 超过 120,相当自负,一次《WarCraft III》单挑不慎载在我哥们 Jiajia 手上。此事一直让他蒙羞。Jiajia 的 APM 大约只有 70/80 左右。如果他们玩《StarCraft》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倒不是说手快决定一切,而是说在竞技性很强的比赛中,强弱差距大到随机因素几乎不起作用。有点像篮球和足球的比较,篮球比赛中强队很少输给弱队,而足球相对冷门较多。一般来说,高手都偏爱竞技性强随机性小的比赛,菜鸟才相信运气。《StarCraft》不相信运气。
本周花了差不多三天的时间,下了台版的《StarCraft II:Wings of Liberty》。再注册个战网帐号登录就可以免费玩单机任务 —— 暴雪这销售策略还是很大方的。说不定我玩爽了也会去台服找人对杀几局,美服太慢,国服更不能指望。一个魔兽世界资料片让版署和文部那帮贪官们审了差不多两年阉成“盒子世界”还没过,这个就更别想了,何况副标题最后一个字在天朝是敏感词...
玩了几天,人族的剧情任务还没过半,点评如下:
1、汉化做得很好。不光所有菜单指令都翻译了,全程还有中文配音,就连画面中物体上的文字(如海报、胸卡、剧中人物操作的屏幕)都翻成了繁体中文,这细致程度是非官方汉化组做不到的。
2、解像度不高。当年的一代 640x480 不可调,让几年后怀旧的我有些遗憾。如今的二代也只有 1024x768 和 1280x720 两项可选。暴雪以后可能会通过网络升级增加更高解像度,这在魔兽世界已有先例。
3、操控方面(至少人族)兵种、建筑和快捷键很大程度得以保留,老玩家上手没啥难度。人族从前最郁闷的就是工程车造完房子被卡在里面,不得不用运输机将其捞出来。现在这个问题已不存在,因为可以控制人族的房子沉入地下让己方通过,也可以让他升起来阻挡敌方进攻。还有就是一个编队上限不是 12 也不是 24,具体多少我还不知道。反正目前为止可以把所有步兵全编成一组。不要小看这个微小的改进,从前编组人数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很多战术的应用。
4、战役与战役之间的空闲时,可以去酒吧玩打飞机(不知是不是只有人族才享受这特殊待遇)。这款街机游戏和酒吧的乡村歌曲点唱机让我这般上了年纪的老玩家感觉亲切(不知是不是受了 Google Pac-Man 的影响)。
5、这年头几乎所有大游戏都内置 Facebook 按钮,仿佛每个玩家都迫不及待地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游戏进度和游戏中各种成就细节。这风气很不好,迟早有一天他们会把 Facebook 安在御宅族的枕头上、坐垫上、冰箱上、马桶上,告诉朋友们我什么时候吃喝拉撒睡,告诉大家我每日食谱和排泄物的 PH 值... Who cares? Who I think I am?!!!
6、剧情设计很用心,每关结束与所有同伴依次对话都会有不同话题,玩家可以选择决定部分剧情,也可以选择研发重点。既然提到剧情,我想说,本作中的刀锋女王 Kerrigan 太......婉约了。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