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日星期二

物价全球化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生活在现代社会,连我这种财商不及格的人都不得不每天花点时间学习投机倒把。财商的低下表现在早年玩《魔兽世界》时,常常穷到连坐飞禽的几个铜板都没有,练级到顶了身上还是一身绿(俗称环保装)。当然,我这样的穷人不少,好友 Jar Jar 就是一个,他练到四十多级还没钱买马,果然是同校的阿宅呀。我俩在一次副本合作中意外得到一件紫装备,卖了平分每人 50G 还高兴了好一阵... 现实里为了生计,要学习算计,用海子的话叫做:“关心粮食和蔬菜”。

现实里的很多规则和游戏里类似(这话说反了,反正都一样),辛勤劳作可以换来较稳定的收入,但要想财务自由还是要关心各种商品的成本和它们在不同时间地点的差价。理想主义者和书呆子往往关心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而对现实视而不见或持批判的态度。比如我就常常思考,为啥同样洗盘子,在中国和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完全不一样,前者困难糊口,后者还可以养家;为啥中国产的鼠标键盘,去美国买回来比本地买更便宜。这类问题自己思考或是听别人讨论,可以得到很多答案。思考是有益的,但应努力避免情绪化,不能陷入正义邪恶打到推翻的陷阱。首先应是接受现实,其次才是思考对策,并权衡每种对策的后果。时刻提醒自己:是非题,是最简单粗暴的;而基于道德的是非判断,通常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会制造出更多问题。

以下是老同学邮件转贴的两篇旧文,原链接没找到:

法国物价对比上海物价(转)


比较一下上海和东京的物价(转)


看完这两篇最直接的反应就是 ——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里不适合生存,老子不在这儿混了。如果有实力承担移民的成本、风险和其它生理心理家庭事业的一切代价的话,这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至少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事实上很多有头有脸的人都这么做了。下一个问题:全球化的自由市场如何应对各地区间的物价不平衡?

为什么外国公司死咬着正版软件零售价不肯降价以适合各国国情?因为怕有人从穷国买了这个产品带到富国去卖,赚差价。为什么日本的游戏机要分美版、日版、欧版、港版,DVD 要按地区来划分制式?同样理由,怕串货。做渠道的最恨串货,让自己的东西和自己竞争比价。自古以来商人就会利用不同地区的物价差往来贸易,现在已经发展到劳动和服务也可以作为商品在地区间流动:美国日本把加工服务业转移到中国印度,看不起牙医的德国人可以开车去波兰以三分之一的价钱享受同等服务...




互联网发展使得信息透明,渠道越来越有被统一的倾向。淘宝对全国各地的买家一视同仁,在一个商家处付同样的钱(扣除运费)就能买到同样的货。苹果和他的竞争对手目前正努力尝试手机应用程序商店这种经营模式 —— 程序员提交他们的作品,客户自己付费下载,价格全球统一。我很看好这种模式,因为它实现了手机公司、开发者和用户三赢。但必须指出,它的成功至多是区域性的,因为一刀切的定价策略无法解决地域差异问题。主要的软件买主都是富国人,穷国的富人虽也买得起但他们人数少,可忽略不计。作为软件商,聪明的做法当然是像印度的 IT 公司那样,雇佣穷国的开发人员为富国的消费者编写软件。结果就更是富国继续透支消费,穷国拼命生产的同时本国正版市场打不开,软件使用率低下或盗版泛滥。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愈演愈烈。




如果把软件当成一个商品,允许多次倒卖,它在自由市场上就必然会有一个较统一的价格。但如果把它当成一个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那么随服务对象的不同,收费可以不一样。比如电信宽带接入服务对于公司和个人的价格相差十倍,移动用户分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不同城市不同业务套餐资费标准各异。顺着这个思路,网上应用程序商店也可以搞成注册会员制,以会员地域收入水平的不同划分不同客户群,制定不同价格标准,按时间或使用次数付费。可以退订但不可将自己购买的服务转卖他人。至于如何防止马甲和倒卖行为,那就是法律和技术的问题了。相信这样的商业模式也会在软件业和图书音像出版业中出现,通信行业早就走在了前面。

1 条评论:

Freeman 说...

这次回来就是觉得上海好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