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8日星期五

沸腾都市中人们的信仰



NHK 的纪录片很过瘾,这回看到《沸腾都市系列》第五集,南非约翰内斯堡。

推翻种族隔离后的南非,矫枉过正的黑人优待政策(BEE)肥了8%有政府背景的黑人精英。十五年来贫富加剧分化,失业率甚至比从前翻倍。在我看来,当权者的肤色,种族,阶级出身,甚至人格魅力都不是问题的症结。打着民族独立,阶级斗争旗号轰轰烈烈的运动多数最终不都是这样的结果么?难怪《挪威森林》中绿子说她不相信革命,只相信爱情。

陈丹青说现在很多人是相信一切,但怀疑人。他们相信教育、相信传媒,但是一遇到人,却怀疑了。韩寒说他怀疑一切,但是相信人。

《黄金时代》里王二说:“其实伟大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

美国人不相信总统,但相信制度,相信法律。什么都不信的,至少相信钱。

奥斯卡·王尔德说:“我年轻时以为金钱至上,而今年事已迈,发现果真如此。”

关于年龄带来的思想转变,网上有人戏谑:“上了年纪最大的好处就是:年轻时得不到的东西,现在你不想要了。”

古往今来的智者们相信自己,相信思辨。“我思故我在”。可是梵高疯了,尼采也疯了,你如何证明自己没有疯掉?

八十年代年轻的崔哥在如今看来尚且纯真的九十年代的一首歌中唱到:
你会相信我吗 你会依靠我吗
你是否能够控制得住我如果我疯了



我觉得他想表达的是同陈丹青、韩寒、绿子类似的信仰。


Be Happy


相声瓦舍的冯翊刚在《并不太熟》的开场白里说:
快乐,是许多人追求的生活目标...
注意:他说“许多人”不是“所有人”。


美国《独立宣言》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段落: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注意:是“权利”而并非“义务”,就是说你可以放弃。


在我从小所受的教育中,并不把快乐或幸福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批判资本主义腐朽堕落的教科书里说西方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眼下之意,追求快乐是可耻的。一些宗教里也有类似苦行僧的修行方式,忍受痛苦在他人眼里被视作高尚,自身有时也能感受到快感。

受到一些庸俗小说电视剧的毒害,很多庸人会 enjoy 家庭矛盾,勾心斗角,争风吃醋,总之一切能改变平静生活的东西,一切能让生活看起来轰轰烈烈的东西都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上节课里讲到的毛主义 —— 通过对人的思想改造,转变激励机制。想起那句很矛盾的中国古话:“吃亏就是便宜”。正如奥威尔小说《1984》里真理部的口号: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这样的灌输最终使人头脑混乱,搞不清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如果把人类看作和这个地球上其它生物平等物种,那么,活着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活着,为了繁衍后代,用个体的生老病死优胜劣汰完成进化的伟大使命。我族生活在农村的祖先们大概就是抱着这种人生观,一切为了传宗接代。这种人生观很淳朴,很自然。

受过儒家经典教育的古人们可能有另一种态度,他们更看重青史留名。为了这个,他们可以放弃现世的利益,不惜触怒君王丢掉性命。看明史里很多言官、东林党人都是这个路数。这种人生观很理想,很崇高。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每天忙忙碌碌地学习工作,那激情那动力,有多少是出自被迫和惯性,多少是出自个人的追求?希望后者多一点,希望追求快乐的人多一点。这样多少能让我感觉自己尚属“正常”人类。


2009年9月14日星期一

囚徒困境和毛主义

元朝顺口溜划分社会阶级:
一官 二吏 三僧 四道 五医 六工 七匠 八娼 九儒 十丐

参照这个标准,从谋生手段来看,我大约在六七之间。如果衣食无忧不为稻粱谋,我宁可当个臭老九。追求知识和智慧本身,比掌握某项技巧用以谋生有趣得多。子曰:君子不器。

好久不上课,就上网听耶鲁大学的免费课程。正好点进本·普拉克教授的《游戏理论》。听了两堂挺有意思,要不是 PSP 坏了,真该载下来充实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



从前念书时几乎不记笔记,那时的学生还没有相机拍老师的板书,但复印机显然很早就发明了。而普拉克教授的这堂经济学启蒙课,作为一个外国学生,我还是用中文做个做个听课笔记吧。完整的提纲板书讲稿视频网站上应有尽有,用不着我鹦鹉学舌。

第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在分析一个类似囚徒困境的游戏,比我之前自己的思考要深刻。以下黑体是老师说的,蓝字是我的批注。在那个笔墨纸张的年代我用蓝笔写字,反正没人会拿我的笔记或作业去复印 :)

教训一:不要采取绝对劣势战略(“绝对”意为不论对手怎么做;“劣势战略”意为你可选的其它战略都比这个好)
理性思考得出的判断。

教训二:理性抉择也会导致糟糕的结果。
囚徒困境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训三:第一步应是搞清自己究竟在乎的是什么。如果你连你到底想要什么都不知道,你得不到它。
十分正确!!!我见过的很多人,或许也包括我自己,一辈子都没想明白他们到底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太难,尤其对于受“灌输”长大的人们。

教训四:当无法判断自己战略的优劣时,站在你对手的立场上分析他可能采用的策略。如果他的可选战略里有明显优劣,知道他怎么做,你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情商高低的关键就与是否能多为别人想想。好比下棋,只算自己的步子不算对手的杀招必输无疑。如果能把这个换位思考的习惯训练成本能,一切将容易得多。

教训五:耶鲁学生邪恶。
三年前读完的《苹果橘子经济学》中有类似案例:自觉投币售卖面包圈的装置放在公司各楼层,高级管理人员欺诈的概率比普通员工大。管理和欺诈之间可能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正如理性思考和考上耶鲁之间可能也有因果关系。

第二堂课开头,教授总结了几个囚徒困境的现实例子:
集体合作 —— 谁都想少干点
从春秋战国井田制瓦解到两千年后人民公社破产都是人们的私心所致

同业价格竞争 —— 都想用低价压垮对手多卖东西多挣钱
从马尔萨斯到弗里德曼都在说充分竞争最后将使收益趋于零。对消费者未必是坏事,全社会的角度看也未必是坏事。

公共资源 —— 都想多捞多排
同样的例子还环境保护,气候变暖,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等等等


教授提出的解决方案有:

合约、条约、规定、
保持长期合作减少短期效应、
教育。


教授总结道:这些对策都是试图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人们如果看重约定,看重信誉,看重长期效益,那么就自然会放弃短视的理性抉择。这时他竟提到了一个敏感词:“毛主义”。作为一个在中国大陆出生长大的人,被灌输了不少毛泽东语录,竟不如一个老外一语道出真义:“毛主义的精髓就是要改造人们的思想。

至此就是右派和左派的分野。靠自由经济的市场激励解不开上面提到的类似囚徒困境的社会问题,剩下的办法就是改造大家的思想。怎么改造?强制灌输么?


(转贴自张发财的广告画《信不信弄死你》)

好吧,灌输吧,让不接受灌输的人去死吧。让活下来的人一辈子也搞不清自己要什么吧。

下周的这个时候,我将背包出没尼泊尔的山川河流。听说那里“毛主义”盛行...

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

桌球、物理、命运和猫




晚饭时看到电视里欧沙利文和丁俊晖打球。斯诺克,这个发源于英国的运动代表了绅士风范,还有科学理性。这是一个简单的三段论:一,已知当前状态(各球所在位置);二,掌握所有力学原理(入射角反射角,刚性碰撞,摩擦力,等等);三,采取某个行动必然会得到预料中的结果。

力学让我想到了伟大的牛顿,他的理论太成功了,以至于一度给哲学界带来恐慌。如果已知状态,并且我们熟悉规则,那么一切都可以预测。大到天体运动,小到分子活动,甚至每个人的思维,不过是一团神经细胞里的电波,物质决定意识嘛。世间万物都依照定律运行,命运就是已注定的。我们现在想什么,以后干什么,一切皆是宿命。

好在后来有个叫薛定谔的养了只猫,他用这猫的性命和原子衰变打赌。原子状态无法确定,所以猫的死活未知。这个箱子里不知死活的猫说明,三段论的第一条,即当前状态是无法确定的,所以未来无法确定。一些微小的扰动,产生蝴蝶效应,让命运这东西更扑朔迷离。

但我知道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只“活死猫”不管当时死没死,半个世纪以后肯定死透了。正赶上我们伟大的邓设计师也养了一只猫,叫“黑白猫”。这猫会抓老鼠,所以是只好猫。邓设计认为三段论里第二条,那些规律那些主义也不可信,只能相信结果。

至此,僵化的理性被打破,世界丰富多彩,一切皆有可能。

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
损人利己骑马骡,正直公平挨饿。
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
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
———我也没辙。

2009年9月9日星期三

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

如果你喜欢旅游,最好别把它写在新学期、新工作还有相亲的自我介绍中。中国游客给人的感觉就是“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回来啥都不知道”。各地名胜的照片,加上你在照片里傻乎乎的 oh yeah 手势,显摆一下也没啥。可你要说这就是你的爱好,那就实在太贱了。当然,如果的游记能有 NHK 那样的洞察力,也算不虚此行。

在 VeryCD 上下载了 NHK 的这两个专辑,一天一集地看完了。

茶马古道









新丝绸之路-动荡的大地纪行





拍得太好了,身临其境未必能了解和感受那么多。对人文的关怀,对历史的遐想,对他人生活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这才是我所理解的,旅行的意义。


2009年9月5日星期六

中庸之道

千万青年的偶像李开复先生离开了“不作恶”的谷歌。很多年前他在写给中国学生的公开信里前谈过中庸之道,还有智慧。他倡导积极主动,但却把避免极端和片面放在劝诫年轻人的第一条。



cnbeta上关于软件商业化与反商业化,垄断与反垄断的口水战还在继续,网友评论呈现势均力敌。而十年前的业界评论几乎是一边倒,一如上世纪中叶后发动的诸多全国性运动,永远是正义与邪恶的意识形态斗争,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抢占道德高点。说到意识形态,自由经济和宏观调控也是一对解不开的冤家。

之所以把商业规则和意识形态放在一起说是因为经济和政治根本就是一码事。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商业化的人大多是自由经济拥护者(右派);而支持开源共享、非商业化的人大多也支持宏观调控(左派)。或许你不赞同,或许你能举出几个反例,it's alright,世事无绝对。

人类的思想总倾向于用一种统一理论去解释所有事物运转的规律。牛顿的经典物理曾如此完美地解释了一切,后被爱因斯坦证明那只是个局部真理。自由经济学者主张用统一的度量标准,即货币,去分配世间所有资源,却发现很多伦理的、法律的、道德的、传统的障碍跨不过去,问题解决不了有时还会激化;而计划经济派主张由统一的公正的制度分配资源,也因难以实行,造成了更大社会危机。千百年来,坚信自己掌握绝对真理而对方是不是邪恶就是谬误的人们,在不断争斗中,让世界总在极左和极右间来回摇摆。



我始终忘不了那个盲人摸象的寓言。试想一个从没见过大象的人,如何用一个他已知的事物去形容一个他不了解的东西呢?人类的理解能力是否有极限?我不愿承认。或许,把所有不知道、不确定、不能掌握的东西全都归结为神灵的旨意,这样倒也算是一种普适理论。这样就再不用受思考的折磨了。但热爱思考的人们肯定不能满足于这样笼统的解释。

不论如何应避免自我膨胀。当一个人在某方面取得了成功时,他会以为自己掌握了宇宙的终极规律,试图把之前的成功扩展到其它所有领域。比如一些造反当皇帝的总试图用军事方法去解决政治经济问题;一些宗教和邪教领袖总爱和科学家唱反调;一些政坛霸主喜欢冒充哲学家或思想家;而商人们纷纷把自己的经商之道学术化...胜者通吃一切?这么干很狂妄,最后结果往往也证明了没有什么理论或学说能够“统一”世间万物。

相对社会人文,物理学较单纯,也最接近纯数学。然而就连物理学对光还有“波粒二象性”这种滑头的解释,四种基本力也始终不能统一。可见用一个真理去否定其它真理有多难。

The greatest enemy of any one of my truths is the rest of my truths.
---- William James
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 伯特兰·罗素

本想摘抄几段老祖先的智慧经典,无奈我连手头蔡志忠漫画版的《中庸》也看得一头雾水。还是再抄一段上面那个洋人的话吧。这老头儿妙在思想平和而行为果敢,当了一辈子愤青。为反战两度入狱,相隔近半个世纪,第二次是在八十九岁高龄...

《自由思想的十诫》
(摘自伯特兰·罗素《自传》)

1、凡事不要抱绝对肯定的态度;

2、不要试图隐瞒证据,因为证据最终会被暴露;

3、不要害怕思考,因为思考总能让人有所补益;

4、有人与你意见相左时,即使这些意见来自你的丈夫或孩子,也应该用争论去说服他们,而不是用权威去征服,因为靠权威取得的胜利是虚幻而自欺欺人的;

5、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6、不要用权力去压制你认为有害的意见,因为如果你采取压制,其实只说明你自己受到了这些意见的压制;

7、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

8、与其被动地同意别人的看法,不如理智地表示反对,因为如果你信自己的智慧,那么你的异议正表明了更多的赞同;

9、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要费更大力气;

10、不要嫉妒那些在蠢人的天堂里享受幸福的人,因为只有蠢人才以为那是幸福。


罗素一生履历让我不得不收回刚才说过关于自我膨胀的训诫。一个数学、逻辑学泰斗,居然去混了个诺贝尔文学奖;发表多篇历史学哲学著作却又去经济学领域指手画脚掺和社会运动;一生致力学术研究却又是一个不可知论者;政治立场左倾但上述言论充分暴露了他自由主义的右派思想。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庸之道”?

以大象的名义,向罗素先生和开复先生致敬。


2009年9月3日星期四

嫡传、庶出、外姓、遗老和新贵

修族谱的目的就是为了理清血统和亲疏的问题。没办法,华人很看重这个。



清晰版

2009年9月1日星期二

物价全球化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生活在现代社会,连我这种财商不及格的人都不得不每天花点时间学习投机倒把。财商的低下表现在早年玩《魔兽世界》时,常常穷到连坐飞禽的几个铜板都没有,练级到顶了身上还是一身绿(俗称环保装)。当然,我这样的穷人不少,好友 Jar Jar 就是一个,他练到四十多级还没钱买马,果然是同校的阿宅呀。我俩在一次副本合作中意外得到一件紫装备,卖了平分每人 50G 还高兴了好一阵... 现实里为了生计,要学习算计,用海子的话叫做:“关心粮食和蔬菜”。

现实里的很多规则和游戏里类似(这话说反了,反正都一样),辛勤劳作可以换来较稳定的收入,但要想财务自由还是要关心各种商品的成本和它们在不同时间地点的差价。理想主义者和书呆子往往关心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而对现实视而不见或持批判的态度。比如我就常常思考,为啥同样洗盘子,在中国和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完全不一样,前者困难糊口,后者还可以养家;为啥中国产的鼠标键盘,去美国买回来比本地买更便宜。这类问题自己思考或是听别人讨论,可以得到很多答案。思考是有益的,但应努力避免情绪化,不能陷入正义邪恶打到推翻的陷阱。首先应是接受现实,其次才是思考对策,并权衡每种对策的后果。时刻提醒自己:是非题,是最简单粗暴的;而基于道德的是非判断,通常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会制造出更多问题。

以下是老同学邮件转贴的两篇旧文,原链接没找到:

法国物价对比上海物价(转)


比较一下上海和东京的物价(转)


看完这两篇最直接的反应就是 ——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里不适合生存,老子不在这儿混了。如果有实力承担移民的成本、风险和其它生理心理家庭事业的一切代价的话,这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至少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事实上很多有头有脸的人都这么做了。下一个问题:全球化的自由市场如何应对各地区间的物价不平衡?

为什么外国公司死咬着正版软件零售价不肯降价以适合各国国情?因为怕有人从穷国买了这个产品带到富国去卖,赚差价。为什么日本的游戏机要分美版、日版、欧版、港版,DVD 要按地区来划分制式?同样理由,怕串货。做渠道的最恨串货,让自己的东西和自己竞争比价。自古以来商人就会利用不同地区的物价差往来贸易,现在已经发展到劳动和服务也可以作为商品在地区间流动:美国日本把加工服务业转移到中国印度,看不起牙医的德国人可以开车去波兰以三分之一的价钱享受同等服务...




互联网发展使得信息透明,渠道越来越有被统一的倾向。淘宝对全国各地的买家一视同仁,在一个商家处付同样的钱(扣除运费)就能买到同样的货。苹果和他的竞争对手目前正努力尝试手机应用程序商店这种经营模式 —— 程序员提交他们的作品,客户自己付费下载,价格全球统一。我很看好这种模式,因为它实现了手机公司、开发者和用户三赢。但必须指出,它的成功至多是区域性的,因为一刀切的定价策略无法解决地域差异问题。主要的软件买主都是富国人,穷国的富人虽也买得起但他们人数少,可忽略不计。作为软件商,聪明的做法当然是像印度的 IT 公司那样,雇佣穷国的开发人员为富国的消费者编写软件。结果就更是富国继续透支消费,穷国拼命生产的同时本国正版市场打不开,软件使用率低下或盗版泛滥。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愈演愈烈。




如果把软件当成一个商品,允许多次倒卖,它在自由市场上就必然会有一个较统一的价格。但如果把它当成一个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那么随服务对象的不同,收费可以不一样。比如电信宽带接入服务对于公司和个人的价格相差十倍,移动用户分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不同城市不同业务套餐资费标准各异。顺着这个思路,网上应用程序商店也可以搞成注册会员制,以会员地域收入水平的不同划分不同客户群,制定不同价格标准,按时间或使用次数付费。可以退订但不可将自己购买的服务转卖他人。至于如何防止马甲和倒卖行为,那就是法律和技术的问题了。相信这样的商业模式也会在软件业和图书音像出版业中出现,通信行业早就走在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