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星期三

是日何时丧,我于汝俱亡

下载并快速浏览了一本奇书,《农民进城防骗手册》,此书在豆瓣上评价居然高达 9.7 分,盖过了那本以“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惊世骇俗的奇书《城管执法操作实务》。也盖过了早些年的《为首长服务的艺术》和《怎样鉴别黄色歌曲》。

唱:“明天是你的生日,我的后妈。”

在这个大喜的日子,电视台里尽是“亚克西”的新疆歌舞,总感觉要发生些什么。上网一看果不其然,《侵权责任法》明日起实施,网站删帖不及时负连带责任爱枣报一周前早有评论 —— 实名上网,匿名当官

再往前看几天...不堪回首,不忍凝视。沉默是罪,注定我将与你同朽。

追遠堂的萧瀚留文与此,赶在新浪删帖前作个备份。

2010年6月29日星期二

梅雨六月尾


世界杯熙来攘去,为名誉为利益,我等只是看客就图一个热闹。资深伪球迷早就连假装高潮的兴趣都没有了,这四年一度对我无非是一圈圈的年轮,通过比较可以清楚感知成长和衰老。今年似乎没踢过球,只是把晚上的跑步坚持了下来。比上月进步,六公里半小时。这些天没跑步,尽忙着跑医院了,刚得到消息老妈明天或许能出院,甚慰。

前周末骑车拉练去海边机场,日头那个毒,三人穿黑色骑行裤遮住半截大腿。回来一看只有我一人下半截晒黑,上半截仍白,就像穿上了“黑丝”。他二人腿原本就黑,就像“连裤”。

上周末从病房出来去打羽毛球,现在身上无处不酸,看样子跑步骑车和打球练的不是同一块肉,好吧。其实我最想给肚子上的“游泳圈”放点气,无奈仰卧起坐的效果赶不上电视机前的啤酒。世界杯快点结束吧。

上周还干了件积德行善的事:花了一整天时间陪那两个北川孩子游 SB 会。我头一天,接下来是老爬负责科技馆和一柱擎天塔。再接下来是马拉松夫妇大学校园和出海口公园,坑坑负责江畔夜景顺手还拉上了他刚认识的那个长得颇像台湾坠马名模的女友。最后是老哥领着看老庙,算是补上了 SB 会上没拿到天朝馆预约票而错过的传统文化熏陶和爱土爱乡教育。这一切都是老哥的主意,两年多来他也不容易,所以大家都很给面子。当我切身体会到 SB 会比我可以想象的 SB 更 SB ,更不能忍受时,我在受难,我感到自己的道德升华了。刚贬损过 SB 会上的敲章敲到手抽筋,不想我也会去买那三十大洋一本的玩具护照给他们一人一本还要不同款式;明明痛恨排队和逛店,却仍假装兴致勃勃的样子。这就叫说一套做一套,毫无原则!其他人大约也和我一样。为了救赎我们堕落的灵魂,从羽毛球馆出来我们又去了音乐诗歌女神的酒吧,在那里用摇摆扭动筛糠的形式庆祝了棒子的落败。等我回到病房观赏老美被非洲人淘汰的时候天都亮了。

好了,记录一下看过的片:

朗读者》—— 在我硬盘上至少已经放了一年,看过至少三次开头,但一直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也没有,更没勇气删。德国人太严肃,让人尊敬比喜爱多,就和他们的球队一样。

Julie And Julia》 —— 东东枪的推荐,只陪老妈看了个开头。感觉是部好片,值得看完。我看片和看人一样从上往下看,不到三分之一处就能大致判断好坏。两周前刚给老爬教育了 —— 他说应该从下往上看(此处省略若干儿童不宜)

The Abyss》 —— 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二十一年前的科幻。挺有想象力的。主角居然就是《勇闯夺命岛》和《阿波罗十三》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个酷毙了的配角,当年他演小生时还没这么酷。

艾利之书》 —— 开头还挺好,然后越来越不对味儿。直到终于明白它彻头彻尾就是在肉麻歌颂上帝的时候,像吞了只苍蝇。我开始回味老爬的审美心得。

继续追《豪斯医生》和《看你丫敢对我撒谎》,美剧元素排列组合地用,两个主角的表情做派也愈发让我感觉乏味。该停个两三年再接下去看,这样还能有点新鲜感。

喜闻《Lost》播完了,就一次全驼下来连着看。个人感觉最大的看点是女主角,眉目间依稀有些泽塔琼斯的风范,三年前我还说过那个谁像朱莉娅·罗伯茨。星探挑人还是有套路的,在大明星退役或将退役时给他的受众群找个替代品,但就好象电影续集很少能盖过第一集,这类“长得很像某某大牌”的人一般都无法超越前辈。

动画片《钢炼》和《无头》就不说啥了,都很狗尾。好在都快完了,不然我的耐心可支持不了多久。《柯南》就是前车,现在就连它的剧场版我都懒得关注了。《EVA》剧场版倒是下了,看不看两说。当年年少无知读书时看它都觉得似乎是在故作深沉,严重怀疑丫就是个装逼犯,这次若有空不过是去验明正身就地正法。

2010年6月23日星期三

枪炮、病菌与钢铁


这是本获普利策奖的书,讲的是文明演化的内外条件。原版 512 页,中文版 460 页,我是一本也没碰过,只粗略地扫过国家地理出的视频版。继承了达尔文《进化论》,论点鲜明而有颠覆性,论据清晰无可辩驳。当年看黄仁宇的书也有同样的感觉,和一般史料堆砌不一样,真正的学者更重视归纳总结。挖掘数据,是为了在过去的事中找出规律,试图预测将来,这才叫学问。博闻强记查询枚举这种低级劳动连半导体都会,有了电脑有了 Google 以后靠这个混饭吃会越来越难。

Google Reader 统计我平均每天要扫的二百多篇文章,半数以上是计算机互联网方面的新闻。这类文章差不多是鼠标轮子有多快我就能扫多快,一百多篇也花不了十分钟。我试图在里面归纳总结一些行业发展的规律。只是一些零碎的想法,没有结论。

反病毒软件 —— 信用的价值

国产软件衰败以后,反病毒软件是其中为数不多还能继续卖钱的门类,虽然我已好久不用了。学生时代我的电脑也塞满了各种有用的没用的来路不明的软件,时常中毒杀毒,总也杀不干净,格式化重装系统成了家常便饭,然后我久病成医人称“装机圣手”。工作后我成了清教徒似的保守派,工作机上绝不装来路不明的软件,尤其不装国产软件,也就从来没中毒。家中的电脑也严格把关用户权限和程序安装,裸奔了几年都没出事。终于我意识到:技术层面的反病毒远不如法律层面的有效。国外的知名大公司出的软件如果敢耍流氓,一经发现可以被告得身败名裂倾家荡产。而国内没有这样的法律保护,所以从大公司到电信提供商甚至国家网管部门都可以耍流氓,至于那些盗版商免费软件作者在代码里加几行木马就再正常不过了 —— 不放木马才叫傻呢,就像在天朝当官不贪污不受贿一样不可思议。国产软件商的信用大多趋近于零甚至为负,这种情况下反病毒软件的需求持续旺盛。

这么看来,反病毒软件其实提供的是第三方信用担保 —— 在乙方靠不住的情况下,将甲方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相当于保险公司。但由于它所提供的是间接信用担保,当然就不如直接信用担保可靠。所以如果有杀不掉的病毒,用户也只能谅解。就像天灾人祸超出预料范围,保险公司也无能为力。

叛逆的拉里说“计算机行业是唯一一个比女性时装界还要追逐概念和潮流的行业”。我看此二者至少还有一个共同点 —— 他们对名气的追逐。工作第一年我在一个国际大公司给客户做系统集成项目,里面用到的所有组件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出品的,剩下集成用的代码是我这个初出茅庐的生手写的,但贴上大公司的牌子以后这项目报价就翻倍地上去了。名声和信用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呀。Google 誓死捍卫“不作恶”的招牌,因为它很清楚这块金字招牌比中国占全球份额的那百分之几的利润值钱多了。对手要攻击它,抹黑这块牌子,制造几起“隐私门”就可以了。


再说反病毒软件,我一直认为它和病毒之间(不管动机如何)事实上构成共生关系,就像警察和罪犯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生态链可能会因生态圈而改变。比如现在流行的手机 App Store 模式:如果所有手机软件都通过 App Store 平台发布,由平台间接地保证了软件的安全度,那么反病毒软件的生产空间在哪儿呢?信用担保这部分的利润被手机平台提供商 App Store 独家垄断了。君不见苹果高举 "No Porn" 大旗,善良的用户一定会这么联想:它连裸女都要管,病毒木马什么的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是通过宣传提高自己的信用度,自由派反对的声音越响,越是为它做免费广告。但凡有点电脑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你自带情趣图片视频什么的在电子设备上播放,它根本不管也管不了。乔教主这招棋和 Porn 不 Porn 的无关。

当年轰轰烈烈的 PC 大潮中,Mac 的没落就是因为 PC 平台的开放,任何人都可以给 PC 平台添加硬件软件 —— 只要有用户喜欢。App Store 以后,这个行业准入门槛提高了,中小业者的生存条件更恶劣了,用户为了安全牺牲了自由。如果把这看成是病毒木马黑客泛滥的必然结果,那么我只能推出恐怖、分裂、破坏这些极端分子是集权帮凶的结论。《星战》《银英》中都有这样的过程,放到商界同样适用。

正版-免费-盗版-广告

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不断被被宣判死刑,可至今越活越滋润。任何一种制度,如果允许反对的话都会有批判的声音。年纪越大我越不相信“世界大同”,在我有生之年这世界必然还是多种制度同时存在相互竞争的。

软件这东西最早是硬件的附属,不单独卖钱。苹果至今仍主要靠硬件盈利。当年开创软件单独盈利模式的是微软,之后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靠这个模式发了家。今天仅游戏产业就能看出,游戏机可以贴钱卖,赚钱主要靠游戏软件。为啥说这模式新颖呢?因为软件这东西是一次性投入后,生产一个 copy 和一百万个 copy 的成本差不多,利润不受资本、原材料的制约。—— 不幸的是,同样的规律对盗版商也适用。

我一直认为开发人员的时间和劳动就应该有物质回报。版权和专利如何归属,价格如何制定这些问题当然也很关键,但本着“劳有所得”的朴素原则现有的正版软件授权模式还算合理。开源主义者提出诸多例证说明大公司是如何利用专利保护抑制技术的发展,用技术垄断压榨剥削新兴的中小业者,这当然也是事实。只是我不能肯定他们描绘的共产主义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如果你和我一样也上了点年纪,看过历史书上一个又一个的乌托邦带来的灾难与更大的不公,你也很自然会产生这样的怀疑。

然后在软件的收费和免费制度竞争之间又产生了第三种力量 —— 盗版。他们可以左右讨好,打着共享的旗号收取相对较小的费用(几块到几十块一张光盘),或者放两个广告甚至木马也算没白为人民服务。也有真正的共产主义信徒(真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但任何时候精神感召远不如利益驱使有效,人民公社饿死人联产承包奔小康就是明证。不管怎么说,盗版的出现客观上细分了价格市场,完成了对低端市场的占领。由于用户购买力分布的极度不均,在欠发达地区即便最便宜的版本离用户的承受力还是太远。不降价这部分的用户无论如何是争取不到的,他们要用就肯定是盗版。正版和盗版的客户群不同,基本不构成竞争。明目张胆地降价势必引起高价购买正版的用户的不满,所以往往在正版发行很久以后,估计高端市场已经饱和了的情况下通过“正版增值计划”之类的活动把低端客户从盗版商手里一点一点抢回来。这时盗版商对于正版厂商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抢滩登陆的先遣队。如果都能赚到钱,生意场上就是合作伙伴没必要你死我活的。相比之下纯粹的开源主义者反而很孤立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古来圣贤皆寂寞,唉~~~

残酷的价格竞争,最终把无数小软件生产者和提供免费服务的网站(十多年来除了 Girls/Gambling/Games 这 3G 很少有能活下来的收费网站)挤上了靠广告生存的道路。说来广告也是一种很古老的盈利模式,从报纸时代就有了 —— 既然用户不愿付钱,让想说话的企业来付钱好了,我们出卖部分话语权,让不付钱或少付钱的用户忍受一点骚扰牺牲一点时间也算是他们的付出吧。“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不过有时你付出的是钱,有时是时间,有时是自由,有时是尊严,有时是隐私,这些要素对不同人的价值不同,看你怎么选了。

贪婪,不能太贪婪。如果正版商想着两头赚,既收用户费又收广告费,那么盗版商就来了。上周日去影院看了场电影,前面那大段广告让我怀念家中硬盘上的电驴目录。这是一个多方博弈的市场,皇帝女儿也愁嫁。


长尾

除了广告和该死的广告,互联网的金矿在哪儿?我猜答案是中小企业,并不确定。

应该怎样(应然)和实际怎样(实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主观后者客观,前者属宗教范畴后者属科学领域。遗憾的是我的母语中这两概念经常混淆,确切地说是先人们常常(有意或无意地)用前者偷换后者,也造成了我在思考很多问题时的逻辑混乱。

举例而言,我觉得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应该是中小企业异常活跃的,就像一个平衡的生物圈里除了大动物应该还有数量更多的小动物。可实际情况是:伴随三次工业革命,农民及个体小工商业者正在一步一步地被集约化,就像个体小机器工厂最终被大机器垄断巨鳄吞并,家庭经营的小卖部最终被大超市挤垮,兼并之潮流不可阻挡。本文前面分析病毒影响时,也看到了同样的趋势。但也不应忽视这种趋势走到极端的后果:计划体制造就的寡头在小生物全部灭绝的生物圈里丧失活力最终奄奄一息。姑且坚持我的信仰:中小企业对一个健康经济体不可或缺。给他们的生存之道分类:

1、产业链中前端,单一客户:就像诸多日本小商社挂靠大公司一样,专门做某一大公司的零件或服务外包,长期协议或有私人关系。它们依赖大公司,就像动物身体里的有益菌,和宿主间是寄生关系(不含贬义)。一旦宿主死亡或是疾病导致它们要更换新宿主时,风险和代价会很大。

2、产业链中前端,多客户:专做产业链上的某一环节,比如小煤窑矿主、比如个体服装批发商。它们的客户是产业链的下一节,一般客户有限、稳定但并不单一,它们选择客户,客户也可以选择它们。

3、产业链末端:面向无数最终用户,比如个体餐饮业或淘宝网店。它们是生态圈中的幼崽,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说不定有一天能成长为巨兽,也说不定会夭亡。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它们品种特异 —— 天生长不大 —— 瞄准的就是小众市场,服务的就是极少数人群。

企业生存销售为王。对于前两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因客户有限,互联网推广的作用不大。而对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企业,互联网是可以有很大作为的:从杂志广告购物到亚马逊对“无限虚拟货架”理论的应用,到 Google AdWords/AdSense 对“长尾理论”的实践,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国内,宾馆旅行业有携程,餐饮业有点评,零售业有淘宝...还能举出更多帮助中小业者的网站么?在上面提到的第三类中小企业中好好找找,还有其它中小业者集中的行业么?给它们办个网站或是把已有的整合包装一下,增大行业透明度,降低客户选择的成本,对用户肯定是有好处的。中小业者也可以通过充分竞争变得更强,当然前提是要能活下去。

2010年6月20日星期日

【转贴】活该如此

读罢此文心有戚戚焉。想起了 DRY 准则,说的不光是架构设计更是职业生涯。农民失地工人下岗,这年头除了公务员,还有什么活儿能干一辈子不用换么?


2010年6月18日星期五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我家老爷子年轻时搞科研,年纪大了去教书。教了二十多年养成了“坚持真理或谬误,说一不二”的品性。由于急躁加耳背,常常还没听完听清别人说什么就妄下判断上肛上腺一骂为快。家里人都知道这个,忍了算了尽量不找他商量问题,何况他的字典里根本没有“商量”这个词。可今天他对着好心帮忙的邻居大吼大叫,害我忙不迭给人家赔礼道歉。老爹自己是从来不道歉的,尽管我知道他也有悔意,但他的权威和面子神圣不可侵犯。

旧时的儒生知道“日三省吾身”,到了老爹这代人把至圣先师的命给革了,这些“封建糟粕”自然也不必继承。总之一句话,自己永远“伟光正”。既然已经替他道歉了,我也顺便反省一下。不为他,只为我老了以后别成为现在的他。老姐常说我和爸的性格一样一样,所有对我的负面评价属这句最狠。每当想起这话我就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做梦也会惊出一身冷汗。

叔叔给我堂兄妹起名用了“谦”“谨”二字,代表着一种自律自省的价值观。再看姐和我的名字,唯我独尊的霸气呼之欲出。老爹是长子。一个家里,老大和老二性格大多有这样的差异,就像生为老二的我从来不跟老姐硬碰硬,她吆五喝六颐指气使我就低眉顺目暗中使坏

且不说做人,仅从做学问的道理上说“谦虚”“谨慎”这两条实在应该刻块牌子摆在桌上时不时自省一下。我工作后大约有四年多的时间在做技术故障排除,这一行有点像医生又有点像侦探。一个问题的(部分)症状摆在眼前,问题的原因只能靠猜。不能放过任何一种可能,更不能把宝全押在一种可能上。然后针对可能的原因采取一些措施,再观察到一些症状,进一步排除或添加原因的猜测,调整每种原因在此案例上的可能性。如此往复直到问题解决才能证明哪一种猜测是正确的。在实际问题面前,谁也不是神。一枪命中且百发百中的神话就算放在小说电影肥皂剧里也骗不了这年头的弱智观众啦。House 医生牛吧?每一集里他的诊断组对一个病因的猜测平均至少七八次,其中顶多只猜对了一个。福尔摩斯也好,神探波洛也罢,甚至江户川柯南,他们哪一个是一开始就猜对结果的呢?搞技术尚且如此,科研领域就更要不得武断刚愎。除非我立志(像老爸那样)去教书,并且所有考题我出,考卷我批,那我才能说一不二。但这种武断也仅能停留在课堂上,出了学校与人相处就会寸步难行。

Google 曾有个产品叫 Notebook 可以用来收录网页全文,即便链接失效文章内容也不丢。后来不知怎么的停止维护了。那里面我在四年多前收过一篇罗素的自由思想十诫。趁它还能访问,抄录出来:


1. Do not feel absolutely certain of anything.
凡事不要抱绝对肯定的态度。

2. Do not think it worthwhile to produce belief by concealing evidence, for the evidence is sure to come to light.
不要试图隐瞒证据,因为证据最终会被暴露。

3. Never try to discourage thinking, for you are sure to succeed.
不要害怕思考,因为思考总能让人有所补益。

4. When you meet with opposition, even if it is from your family, endeavour to overcome it with argument and not by authority, for a victory dependent upon authority is unreal and illusory.
有人与你意见相左时(即便是家人),应该用争论去说服他们,而不是用权威去征服,因为靠权威取得的胜利是虚幻而自欺欺人的。

5. Have no respect for the authority of others, for there are always contrary authorities to be found.
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6. Do not use power to suppress opinions you think pernicious, for if you do, the opinions will suppress you.
不要用权力去压制你认为有害的意见,因为如果你采取压制,其实只说明你自己受到了这些意见的压制。

7. Do not fear to be eccentric in opinion, for every opinion now accepted was once eccentric.
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

8. Find more pleasure in intelligent dissent than in passive agreement, for if you value intelligence as you should, the former implies a deeper agreement than the latter.
与其被动地同意别人的看法,不如理智地表示反对,因为如果你信自己的智慧,那么你的异议正表明了更多的赞同。

9. Be scrupulously truthful even if the truth is inconvenient, for it is more inconvenient when you try to conceal it.
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要费更大力气。

10. Do not feel envious of the happiness of those who live in a fool's paradise, for only a fool will think that is happiness.
不要嫉妒那些在蠢人的天堂里享受幸福的人,因为只有蠢人才以为那是幸福。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

括苍山·雾








两天两夜,十五人去,十五人回。在九台沟爬了山,在山顶喝了酒,在宁海吃了海鲜,在平湖买了粽子。没看到日出,好在也没下太大的雨,因为下雨的备用方案我根本就没做。

2010年6月12日星期六

皇家艺术促进社

演讲大致有这么几种形式:

1、相声脱口秀:这类演讲的关键是事先准备精彩的故事、段子、包袱,到台上漂亮地甩出来。

2、政治演讲:也需要事前准备,但成功者一般用简短有力的句式配合临场表现的激情。如果前面一种演讲是小说,这个就是诗歌散文。

3、学术讨论:逻辑很重要,所以板书必不可少。从前我们用 PPT,直到这个 RSA 让我眼前一亮。相比之下 TED 就好象是在用前两种形式表现第三种逻辑性很强的内容。

一口气把这几段都看完了,每段 10 分钟。




我们原本活在当下,是教育让我们为未来着想。




慈悲起于无常。




物质激励非线性,保暖思进取。




左脑社会归属,右脑自我实现,人类非理性,民主任重道远。




利他源于利己。




愁也一天,乐也一天,美好的错觉也美好,乌鸦惹人烦。




十年工党执政,集权的弊端,自顶向下的命令体系缺失自发动力。



遗憾的是,这种漫画功底不是人人都能练就。即便真有那本事也不可能边说边画,毕竟手画得再快也比不上嘴说的,而眼睛接受信息的速度又比嘴巴耳朵快。想来想去还是 PPT ,用事先准备好的画面文字吸引观众视线,然后慢慢地说。

2010年6月11日星期五

【转贴】刘瑜的秘密书架:从经典到经验

醉钢琴和我姐同年,订阅她的不老歌已有数年。买过她一本《民主的细节》,还没看就送人了,但书中内容我跑步时在 MP3 里已经听完。作为一个政治学学者,她的学科挺枯燥的,文笔也不出众毫无煽动性。但胜在平实:没有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她说的只是常识

遗憾的是,这些常识在我小的时候可没人教过我。那时包括现在也是,在中文的世界里听到的声音大多是人云亦云。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6119

我至今仍然记得1998年左右的一次阅读噩梦。当时我在读希腊学者波朗查斯的《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中译本。我至今也不知道是因为翻译得不好还是作者本人文笔极晦涩,总之阅读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寸步难行。大多时候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偶尔似懂非懂又觉得作者基本上是在胡说八道。有时候枯坐俩小时只能翻四页,速度相当于从沼泽里往外拽一辆马车。等读到第三个小时的时候,就杀人的心都有了。

类似的读书经历,我有过很多,从福柯到哈贝马斯,从亨利·詹姆斯到奥克塔维奥·帕斯,读着读着就有把作者从坟墓里拖出来揪住其衣领大喊“Why? Why? Why?!”的冲动。

后来我想,与其问别人,不如问自己:既然读得这么痛苦,为什么要读呢?

在年少缺乏自信的时候,一旦不能读懂一本书或者读懂了但完全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多半会很心虚,觉得责任肯定都在自己身上:这么经典的书,我都不知道它好在哪,肯定是我笨极了。既然如此,不但要接着读,还要在餐桌上不经意地讲到:“其实福柯对知识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具有一种意指共生的关系,而罗兰·巴特晚年对欲爱的诠释,构成了对这一关系最好的回应……”

世上本没有经典,装得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上面这句话过于傲慢,我的意思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真的还不够,要么是它真的其实也没什么。用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其实肖邦也没有什么,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周杰伦嘛。

所以我现在主张的,是一种从经验、从问题出发的读书态度,而不是从“死去的古代白人贵族男子视角”出发的读书态度。比如,如果现在困扰我的问题是“民主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那我就老老实实去 读 Prezworski、Inglehart、Huntington等做相关经验研究的人,柏拉图、黑格尔等“大师”估计也帮不上多大忙。15年前你要是在大街上碰见我,打开我的书包,发现的可能都是《规训与惩罚》、《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这样的经典名著,而现在你要是碰到我,可能我从书包里掏出来的仅仅是《印度简史》、《小议台湾土改》、《菲律宾的腐败》、《民国的四次选举》之类一点也不高深莫测的书。

这个转变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切经典本质上都是基于那个作者对他所处的时代的问题的回答与思考,那么要真正读懂它并且读得心领神会,只能是因为:第一,你对他所处的时代及其问题有相当的了解;第二,你认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与你现在所处的时代有相似性,而且你能理解其相似性以及不同性在哪,由此批判地理解他的思考对于当下的意义。但说实话,以我有限的历史知识,我往往不知道很多“大师”的具体问题意识是什么,其思想的土壤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那个土壤和我今天所处的世界有何异同,那么我为什么要去读呢?仅仅因为它们被放在了书店的名著架上?当然我如果一定要绞尽脑汁去体会这些经典的深意,肯定也能若有所悟,但你要绞尽脑汁去思考任何东西,它都会有深意。电影《黑客帝国》里,先知使劲盯着一把勺子,都能看出宇宙的秘密。

这个转变还基于另外一个认识:大多哲学和社科经典都写作于“实证”几乎不可能的时代,比如,在二战之前,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等等,所以大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这种写作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很难校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又因为不能校验它的有效性,即,没有“证伪”它的可能性,知识很难有效积累。比如,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会不断趋于贫困化,这是一个经验判断,很容易通过数据来检验。比如,托克维尔说丰富的民间社团有利于民主的健康发展,这在当代政治研究中也完全可以通过经验素材来校验(事实上就有学者的经验研究表明,社团是不是有利于民主取决于社团的性质)。同样,新教是不是像韦伯所说的那样能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从经验研究中找答案。既然我们现在有条件读很多更严谨、更扎实、更细化的经验研究作品,为什么要拘泥于那些从概念到概念的东西呢?

所以我的读书历程,基本上是一个不断从“经典”堕落为“经验”、从“意识形态”下降为“实证主义”的历程。不是说我对经典失去了好奇心,而是我希望引导我去读经典的,是问题的箭头在不断指引,而不是餐桌上的虚荣心。

自从我的阅读品味大幅度“堕落”之后,我发现阅读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以前是我在使劲拉着一辆马车试图走出泥沼,而现在则是儿童辨识动植物的大自然之旅。如果我很关心“资产阶级民主是不是虚伪的”这个问题,以前我可能会去读马克思、读卢梭、读施密特,现在我则会去读有关议员投票记录和民意测验对比的研究、政治竞选捐款的来源比例研究、投票率和社会阶层关系的研究、议题媒体曝光度和总统的态度韧性等等书、文章或甚至新闻报道。这些研究也许讨论的都是“小”问题,但是它们往往用一种有理有据、严格论证的方式来抵达那些“小”结论,这种虽微观但严密的论证方式,在我看来,比那些虽宏大但浮空的判断要有力量得多。

所以我现在读书并不指望醍醐灌顶,更不觉得书架上会有什么“神明”,仅仅希望每一本书能推进一小点知识或者带来一个小启发。正如政治上不存在什么“救世主”,智识上也不存在什么“救世主”。真正的好书,都向证伪敞开,而不是给你一个一劳永逸的启示录让你枕着它睡大觉。振聋发聩的东西,我一向觉得可疑。

所以我推荐的这几本书大多未必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名著,但多是经验研究,都在不同时期给过我重要的启迪。Robert Lifton的Thought Reform and Psychology of Totalism(《思想改造与全权主义心理》)、高华关于延安整风的著作,分别是我觉得中英文世界最好的中国革命研究著作;Polyarchy(《多元政体》)、Populism against Liberalism(《民粹主义对自由主义》)、The Myth of Rational Voter(《理性选民的幻相》)、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s and Democracy(《现代化,文化变迁和民主》)是几本研究民主制度的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民主,而不是作为抽象理念的民主,对我影响都很大——对其中的观点,我不一定都同意,但是其中的思路,都让我很开眼界;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我基本上是当作恐怖小说来读的,因为当真几乎每一页上都写着“吃人”二字;秦晖老师的《传统十论》让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豁然开朗之感;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的《牛鬼蛇神录》和英国伦敦大学教授费吉斯的The Whisperers(《耳语者》)分别是从个体的角度回忆中国和苏联的革命史,我相信如果从现在开始,每一代青少年都能读这两本书,人类的未来将会避免无数悲剧;马丁·沃尔夫的Why Globalization Works(《为什么全球化是好事》),华裔学者黄亚生的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分别是讨论当代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并且在各自领域——在我看来——最好的书,在一个“打倒新自由主义”已经成为中外知识界时尚的世界里,沃尔夫基本上是在说:在喊“狼来了”之前,先看看那匹狼真的是狼吗?而黄亚生则是在说:在为中国模式倾倒之前,请让我们先透析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模式。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与安·兰德的Fountainhead(《源泉》)这两本是我喜爱的小说,其主题其实很像,小说里两位主人公的人生态度都是:如果得到自我的代价是失去全世界,那么我不介意把指甲缝里的这个“全世界”给剔掉。

正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需要补充的营养元素不同,我的推荐书目的阅读经验未必适合其他人。我想说的只是,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功利心、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

2010年6月7日星期一

本来是件很美好的事

SB 会我没去,倒是听说了不少傻逼事。比如这个世博“签证官”:敲章敲到手抽筋


“本来是件很美好的事”(语出赵老湿电话录音),可落在某些人手里总能搞得满身铜臭。

无意褒贬谁,世事本就是“盲人摸象”,同一个东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搞破鞋”在赵老湿看来是件很美好的事,到了饶老湿那里就变成了皮肉与房子的交易;SB 会这事在创立者那里是文化交流,在官员眼里是政绩乌纱,在黄牛党眼里是摇钱树,在收藏癖眼里是盖满章的纸片。没有所谓客观,没有所谓标准答案,每一种看法站在它们各自的立场上,都是对的。

假如我是个教师,我会认为传授学生知识与智慧是对他们一生最大的帮助,而学生们更在意的是标准答案和分数。如果不那么健忘的话,当年我命运被操纵在考试手里时,想的做的和他们一样。

假如我是个领导,我会为团队的生存发展殚心竭虑,而手下人却在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换位思考,我如果也朝不保夕每天为稻粱谋,我的眼界能比他们开阔多少?

老天不能把所有人都放到同一个位置,所以永远不可能有统一的看法。但我还是想说说我对“美好”的主观认识:我觉得吧,整天眼睛盯着数字、证书、凭据,这事肯定不够美好。这说明我们心中缺乏安全感,要靠这些看起来确信无疑的东西支持我们摇摇欲坠的信念。如果哪一天,我因得到智慧而不是拥有藏书和文凭而欣喜,因游历见识而不是护照上的签章而快乐,因家庭而不是房产而感到幸福,因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不是存折上的数字而满足,那是多么美好的事呀。

2010年6月4日星期五

......

2010年6月2日星期三

收·发·开·关


上回书说到认证授权隐私 Twitter 什么的。Twitter 的消息发布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符合“人之常情”:

1. 你有权说任何话,不管对还是错,不管别人爱不爱听,这是表达权,是言论自由。
2. 别人想听你的话他就可以选择订阅 (follow) 你,这是知情权
3. 别人嫌你烦可以取消订阅你或者干脆 block 你,因为他有不被打扰的权利
4. 你低调,只允许你挑选的人看你的信息,这叫隐私权

发送方 1、表达权 4、隐私权
接收方 2、知情权 3、不被打扰的权利

显然,这四条权利是两两冲突的:

1 vs. 3:当你想说别人不想听,你不能强迫别人听。这就使得垃圾广告在 Twitter 这种地方生存空间很小,人们只有喜欢听你说的才会 follow 你,要嫌你烦你就自言自语去吧。广告->宣传->灌输->洗脑,这些本质是一样的不过技术含量逐级下降而暴力逐级上升。表达,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接受,为达目的要靠技巧而不是暴力。歪脖二点零时代让脑白金、羊羊羊这种强奸式广告见鬼去吧。不被打扰的权利高于表达权

2 vs. 4:当你不想让别人知道时,他人是否有权强行获取你的隐私? Twitter 给了发言者选择 follower 的权利。隐私权高于知情权,只要该信息真的是隐私(不涉及大众利益)。

以上法律分析很罗嗦,对于我等理工科,卡诺图再明白不过:

收\发
1 0
0 0

这不就是一个“与”门么?两个开关的串联。信道两端同时开则通,任何一端关闭就断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