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6日星期四

给多少钱能把那个门上的照片换成我爸?



提这个问题是在 cnBeta 这个帖子评论的网友:

《北京晚报》调查:给钱就删帖的网络危机公关内幕

“如果周久耕当初能找到我们,那么他肯定还是江宁区房管局局长,在自己的位置上抽着他昂贵的九五至尊烟。”如此狂妄的话不是出自某位知名大律师,而是南京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负责人。
日前,这家来自南京的网络科技公司因为号称没有他们删不了的帖子而轰动一时。那么在互联网更加发达的北京是否也有类似的删帖公司,这些公司究竟能否像他们许诺的那样,“只要给钱,有帖必删”呢?


同时看到另一篇 cnBeta 的文章:

谷歌拒绝撤下奥巴马夫人恶搞照片

据国外媒体今日报道,谷歌拒绝在谷歌图片搜索页面中撤下一张将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Michelle Obama)恶搞成猴子形象的照片,不过该公司已经发布了网络广告进行道歉,并解释了谷歌搜索引擎的运行原理。 如果在谷歌图片上搜索“Michelle Obama”,这张恶搞照片就会出现在搜索结果的第一位;这张照片已经引发了美国各界的抗议,民众认为照片具有挑衅性和种族主义色彩,应当被撤下。


本着实践主义精神,我去搜了一下,果然如此。那个搜索排名第一的恶搞图片,居然也出自 blogspot。太不河蟹了,难怪兲朝要把这个站点墙掉。

关于是非的问题,永远没有定论,我想讨论的不是这个。谁都有想让别人闭嘴的时候,地位决定手段方法。大权在握当然可以简单粗暴 —— 就像秋风对落叶,城管对小贩,拆迁队对钉子户那样。可要是权力不够大,就要另想主意了。

在一切可以想到的招数中,我以为,给钱删贴这个主意最糟糕。试想你是那家靠删贴赚钱的公司,当你的业务不足或手头吃紧的时候,你会不会想到从前大方的老主顾呢?要让老主顾再花钱购买你的服务,你会不会自产自销左右手互搏呢?所以花钱删贴可能最后效果适得其反。利用这个结论,进一步试想你和某人有仇,想让他陷入名誉和经济的双重困境,怎么办?当然是先发贴诽谤他,然后找删贴公司帮忙删除,开出高价又拒不付账。然后删贴公司就会主动自发地帮你把这仇家往死里整...

勒索是种自古以来就有的“商业模式”。一旦屈服,就永远成了“商家”的提款机。他们想钱了,就来敲打你一下。以我小人之心猜度,防病毒软件就是这么在中国如此恶劣的软件市场环境里存活下来的。

摆脱勒索,一种方法是预防,注意检点,避免成为被攻击目标;另一种方法是坦然,不幸被攻击了就干脆认栽,让勒索者失去进一步勒索你的兴趣。我家电脑近八年多没装防病毒软件秘诀就在于:坚决不运行来历不明的程序;一旦中毒,马上格式化重装,杀毒软件杀来杀去往往剿匪不尽匪患愈烈而兵患更甚。

好了,已经离题千里了。该回答一下那个评论朋友关于如何给“那个门”换照片的问题了。答案是:用钱能解决的都属人民内部矛盾,你这问题用钱解决不了,是敌我矛盾。变通一下,可以考虑认照片作你爸,这样的话,照片和钱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2009年11月25日星期三

驴子、房子、外星人、常态



散步时,我对老妈说:你们生活在棒子的年代,驴子们在棒子的胁迫下一切行动听指挥;我们生活在胡萝卜的年代,驴子们为了挂在脑门上的胡萝卜勇往直前。现在的情况好了许多,但被奴役者同样不得自由。

驴子们永远想不明白它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如何得到它,和为此应付的代价。它们习惯听命于主人的安排和自己的本能,这样也就不必承担自身命运的责任。

获得自由的代价之一就是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这个代价太高,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追求真正自由的勇气。

===================================================================================

飞屋历险记》的开头用了较长篇幅讲述了卡尔、艾丽两人儿时的梦想和相遇的经历。婚后那些坎坷而甜蜜的岁月却在音乐和场景切换中快速流过。这样的处理似乎是要暗示观众,结婚是时间加速器。

老头把飞屋停在瀑布崖,完成了亡妻遗愿后没有留恋,继续开着屋子飞去救人。拿得起放得下,怎不让人佩服。

自由飞翔是毕生梦想,而房子是安生立命之本。旅程的开始是他被迫驾房子起飞,旅程的结束他失去了房子。这个选择不是他自愿作出的,换了别人也不见得有这勇气。

===================================================================================

第九区》的故事发生地设定在曾以种族隔离制度闻名的南非。这次隔离的对像是外星人难民。

如果坚信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那么这个“人”的范畴是指本族人,本省人,本国人,本星球人,还是也包括所有智慧生物,甚至人造人?

《第九区》的这些关于人类认同的问题早就写在卡夫卡的《变形记》里。结局也差不多,只是影片结尾那支塑料花给了人们一点希望。

===================================================================================

上周末后半夜打黑车回家,司机抱怨油价上涨,抱怨警察罚款,欲侵故纵。

“不能偷,不能抢,又不让我们干。” -- 黑车司机语

一切能吃能穿能住能用的东西(除了钱)都在涨价,各行各业压力都很大,耳闻目睹了一些人的崩溃事迹。

陈升唱:“孤独本是生命的常态。”我想,崩溃也是社会的常态。

2009年11月22日星期日

虬江路巡礼

昨天为给一个过生日的旅友买旧版 PSP 去了趟虬江路电子市场。这地方有十年没来了,上次来的时候还没从电子系毕业。那时很多卖二手硬盘的商贩模仿缅甸赌玉石的方式:八十块钱一块旧硬盘交钱拿走不给试。要试就加钱,点亮加一百,BIOS 里检测到再加一百,操作系统里能检测到再加一百,能够完成格式化再加两百...

淘旧货和赌博似的,我从来不赌,因为我知道世上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卖家要是不傻,肯定把所有底牌全看完了以后才开始设局,买家必输无疑。这次去依然还是有那么多卖电脑散件的,从各类板卡到硬盘光驱一应俱全,一如十多年前。

在还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业余电台就是宅人们和世界沟通的方式。下面这个视频告诉我们,前辈们是怎样用示波器制作早期的游戏机的。

墙外开花:


墙内窥:


Geek 们悄悄地改变世界,通过这种异想天开的方式。而当这种奇思怪想成为了一种产业,甚至一种文化,被大众接受以后,最初的发明者反不为人所知。我幻想,他们依旧在世界某个角落的虬江路上自得其乐地摆弄着零件吧。或许某天我再来这里,他们会拿出让我眼睛一亮的东西。

2009年11月18日星期三

困局

汤姆·汉克斯这些天莫名其妙又火了一把,一来是因为这个颇有创意的环保公益广告:



二来是因为某同胞半年来被困成田机场的遭遇让人想起了 T.hanks 当年和泽塔琼斯合演的电影《幸福终点站/The Terminal》:



在那个片子里,T.hanks 仿佛又变回了十年前的那个简单执着、善良乐观、热心助人的阿甘。只是对于片名我颇不理解,那被困机场的时间,不管多长不过是人生的一个过路站而已,怎么能说是终点呢?资深美女空姐泽塔琼斯经过了多年近乎绝望的等待,最终被心上人接走了,可这也不是她人生的终点吧。至于领到“好人卡”的 T.hanks 又将踏上新的旅程,去造福更多有缘人。幸福么?是吧。终点么?当然不是。

记得在大学寝室的电脑上看过一个桑德拉·布洛克的电影《自然的力量》,好像说的是两个行将走入各自婚姻围城的男女,由于某个意外被困在了围城之外。期间各种疑惑、诱惑纷至沓来。有段场景至今尤记:无处可去的两人在陌生城市里的一家大型购物场闲逛,无聊至极地浏览各种商品,在服装部试衣服,在体育用品部打篮球,累了就躺在家具区的席梦思床上。比起独自困在机场的那两个男人,这对狗男女虽然也迷茫困惑,可毕竟走运多了。



人这一辈子有很多时候,不管愿不愿意,肉体或精神,注定某段时间会被困于某处,出不去或根本无处可去:停电的电梯,漫长通勤路上的地铁车厢,手纸用完了的卫生间,还有不如意的工作,一塌糊涂的项目,失败的感情,悲惨的婚姻,等等等等。有想法但遥不可及,试过努力却收效甚微... 命运的捉弄还是什么的,说不清。《周易》说:别折腾,享受就是了。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初六:臀困于株木,人于幽谷,三岁不觌。
  九二:困于酒食,朱方来,利用享把。征,凶。无咎。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人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兀。曰动,悔有悔。征,吉。

【译文】
  困卦:亨通。占问王公贵族得吉兆,没有灾祸。有罪的人无法申辩清楚。
  初六:臀部挨了刑杖打,被关进牢房,三年不见外界天日。
  九二:酒醉饭饱,穿红衣的敌人来犯,于是祭犯求神。占问出征,得凶兆。没有灾祸。
  六三:被捆在嘉石上示众,又被关在四周有蒺藜的牢里,释放回到家里,妻子却不在了,凶险。
  九四:犯人被关在囚车里,慢慢走来。这很不幸,但最后被释放了。
  九五:被穿红衣的人抓去,割掉鼻子,砍断了脚,后来逐渐逃脱,赶快祭祝求神保枯。
  上六:被关在四周有葛廷和木桩的监狱里,想动身越狱的话,就会悔上加悔。占问出征,得到吉兆

2009年11月15日星期日

威武(暂)不能屈

写了近三年的“不老歌”原本没打算讨论任何电脑、网络、信息技术,即便偶尔提及也只是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避免任何专业性的讨论。这么做是明智的,因为事实证明出自左半脑自以为是的专业观点,往往被右半脑主宰的生活习惯证伪。比方说一年前刚开始用谷歌 Chrome 浏览器时我曾抱怨过它的硬盘读写太频繁,而一年以后它成了我使用最多的浏览器。

周五加班到十一点才到家吃晚饭,检查信箱时发现一封来自谷歌威武(Google Wave)的试用邀请,像是给我辛苦工作的奖励。注册之后又拿到八个可以转发的邀请,谁要的话就把邮箱留下吧。

说说我对这新玩意的看法吧。很多年以前,微软有过一个类似的产品叫 Groove ,包含在 Office 系列中,那时我们组老大曾推荐大家使用可我用了几天还是放弃了,原因很简单 —— 工具太复杂而人太笨。该软件的设计者显然高估了参与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即便参与使用的人里有一个不会用,讨论就无法继续。

吸取去年乱评浏览器的教训,这回我说完负面观点再补充几句正面的: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人们是越来越能接受复杂的事物了 —— 比方说三国杀这类规则繁杂的游戏,比方说网游中四十人副本的分工合作,时代不同了从前行不通现在未必仍不行。Facebook 之前微软不也搞过一个以失败告终的 SNS 实验项目“我老婆 (Wallop)”么?现在又如何?选择时机和执行方面的细节对成败的影响似乎比一个创意本身重要得多。

Facebook 的员工做了一个网站,调侃谷歌威武。把这个复杂的产品和生活中其它难解的事物比较,让大家投票哪个更容易理解(其实是想贬损那个难理解的),结果很有意思:

人们认为 哲学自身存在自平衡搜索二叉树比谷歌威武好懂,这让我感觉压力很大,因为我对这些概念还心存敬畏。





大家(我猜网民中男性居多),认为男人简单女人复杂。




而对于以下这些概念,多数人表示很难理解。如:奥巴马获和平奖美国的税制中文的电报编码阿汤哥的基督教科学派。。。






我喜欢这种大众参与的幽默。


2009年11月12日星期四

认知的极限



许多年前,南大毕业的阿睦同学问我:“你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有极限么?就是说你认为有什么东西是人类永远无法理解的么?”当时我正好不在谈话的兴头上,打了个楞神就把这话题放过去了。该同学如今依然活跃在“摸死你”聊天器上,只是我不敢旧话重提 —— 都挺忙的,这么大把年纪不谈赚钱花钱,尽扯这些有的没的,太不务正业了。现在想来那时我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相信人类可以用类比、近似、简化的方法,阐述所有复杂的概念,通过实验加推理去验证或推翻之前的假设。

也许是在差不多的时候,埃及人哈玛达问我是否相信造物主。他是个穆斯林,我尊重他的信仰,但也坦承相告我不信:我无法相信看不见摸不着并且理解不了的东西。我和他的交谈源于我给他下载刻录的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他说片中的波斯语让他感觉亲切,虽然他也听不懂... 此君现在也依然活跃在“漠视你”聊天器上,在另一个人间的国度和他的东南亚妻子享受着造物主的恩赐,我也不敢去打搅。

回忆这些陈年旧事是因为前些天刚看完 NHK 的系列片《沸腾都市》和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

《沸腾都市》在介绍了八个全球化程度极高的城市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后,让观众思考这些问题:有着个自独立意志的人,是怎样形成群体意志,让都市向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变成吞噬一切的怪兽?作为人类个体集合的都市,有它本身的意志么?监制押井守认为是群体是有意志的,他的类比是细胞和宿主的关系 —— 人体的每个细胞以它自己的规律工作,它们有各自的价值判断但无法理解人的行为和想法 —— 社会也一样。说实话一直不喜欢押井守的动画,就连他在《沸腾都市·东京篇》里穿插的那段动画也显得情节老套论点牵强。可那段细胞和宿主的类比让我深思:从历史上看,社会发展有其规律性。但身在其中的我,很难察觉出这种规律预测将来的走势。除了像细胞那样凭借本能工作,渺小的我还能怎样呢?


“命运就如一条奔流的大河,有无数的支流汇入,又从无数的河道中倾泄而出。人类就如同大河中的无数生物,被河水带着从一条河道街入了另一条河道。这河中的水,就是命运吧。可惜,大多数鱼不知道水的存在。”
...
“预言师就如同一条鱼,一条能够跃出水面的鱼。他们能看清一段前方的路,但也就是在那短短地一瞬间而已。他们能够看清的,住住就是面前的那两三条支流。他们的未来可能就在这些支流中,也可能不在这里。”

——《亵渎》烟雨江南


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本应是中学生读物,而我大量看这些闲书却是在毕业多年以后。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原子分子组成物体的类比。量子力学说单个原子分子的运动规律是测不准的,而众多原子分子组成的物体的运动却遵循某种规律,如牛顿三定律、热力学熵增定律。小说中的“心理史学家”通过计算大众的心理趋势,预测历史的走向,并可对其施加适度的影响。

卡尔·马克思无疑是这些预言师中的一员,他分析论证了资本世界的周期性规律,但无奈的是他给人类指出的并非一条金光大道。物极必反,循环往复,莫非这就是那个我们无法理解的“存在”给人类定下的游戏规则?一些幸运的人们在其短暂的生命里正逢钟摆快速向一个方向运动的进程,在那个时间几乎所有人都以为看到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信心满满意气风发。上世纪后半叶的中国,钟摆向左的五十年代,和钟摆向右的八十年代,至今仍让人怀念。而身逢大众观念转折期的人们,体会到的常常是迷茫与荒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们的观念在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下一个十年又会如何?

我在胡思乱想些什么呢?在东东枪的博客上看到这句汉诗,google 一下补全它: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 汉.无名氏

2009年11月8日星期日

前因后果

佩妈评一本畅销经济学科普书,土摩托就其文中气候变暖一节开炮,进而指责文科生不懂别瞎说。理科出身的和菜头出来拉偏架,指出了“专家们”对此问题的看法不一,认为自己绝对正确而要求他人闭嘴的做法有失风度,文末还把枪头指向宿敌方舟子。一样米养百样人,不可能要求大家思想一致,所以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论。这样挺好,参差多态,尽管我并不相信真理越辩越明,更多情况是如崔哥所唱“人也多嘴也多讲不清道理”。



就说这全球变暖吧,主流观点,如前副总统戈尔的《An Inconvenient Truth》,认为是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暖,所以要限排;非主流观点如《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认为温室气体中人类排放的比例很低,而且它的增多正是气候变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太阳黑子运动.... 双方都有看似完美的数据支持各自的观点。

回到那个经济学家几年前出的那本科普读物,我是一字不漏看完了,记得里面好像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X 和 Y 两种现象同时发生,那么究竟是:
  1. X (直接或间接)导致了 Y
  2. Y (直接或间接)导致了 X
  3. X 和 Y 同时由另一因素 Z (直接或间接)导致
  4. X 和 Y 毫无关联,两者同时发生纯属偶然

作者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沙皇发现某地瘟疫流行和医生数量增多同时发生。不幸的是他认为后者导致了前者,所以下令杀死所有医生。

智者通过逻辑判断还是可以排除掉一些选项:
  • 首先,如果两件事几乎每次都一起发生,那么两者有很大概率相互关联,基本可以排除最后一种可能。
  • 其次,如果有时某件事(如 X)单独发生却没有引发另一件事(如 Y),则它可能不是因而是果。
  • 再次,两件同时发生的事可能有先后顺序,后发生的事不可能引发先发生的那个,但不能排除两者都被另一因素引发的可能。
  • ......

知道了这些,我还是无从判断温室气体和气候变暖哪个是因哪个是果。辩论双方基于不同的数据,作为外行我们很难质疑其数据来源的真实度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在美国的法庭上,陪审团可能会面临这样的窘境,他们来自文化不高的普通大众,而控辩双方请来的证人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就同一个血样,采用这种实验方法分析出来是这个结果,应用那个最新科学手段分析出来的又是那个结果,两种方法学术界都有争议,让我们信你们谁的?

小学文化程度的李轮子老师都能批判进化论,汤姆克鲁斯加盟的基督教科学派对于现代医学也可以有自己的解释,更别提近年来中医的再度复兴。各种学派都能为自己的说法找到有利证据,蒙老百姓真太容易了。

被蒙了这么多年,有一点我是早想明白了:人们的立场并非由基于事实的推理决定,而恰恰相反,人们根据自己的利益或喜好决定立场,然后由自己的立场选择去自己相信的事实和推理。所谓屁股指挥脑袋,这就是因果。这也很好,社会的本质如此 —— 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博弈。价值判断是主观的,所以绝对的是非对错并不存在,有的只是各方基于自身立场的表述。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

2009年11月6日星期五

流程图

近期正好在做一个关于流程的项目,想到了披头士的这首家喻户晓的歌。



八卦一下:四十一年前,主唱列侬因和日本丑女大野洋子有染而与原配辛西娅离婚。乐队老二麦卡特尼为安慰列侬夫妇的儿子朱利安尼而写的这首歌。那一年,列侬28岁,辛西娅29岁,洋子35岁,麦卡特尼26岁,朱利安尼5岁。除了列侬,都还健在...

发表的原稿大概是这个样子滴:


改成流程图以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好记多了吧?这就是为什么程序员除了写代码还要画流程图。

2009年11月4日星期三

胜利还是个性



继续听那堂《游戏理论》课,第三讲中分析了一个这样的游戏 —— 选举。

  • 假设只有两人参选
  • 假设所有的选民的政治观点平均分配在从极左到级右的十个区间
  • 假设选民会把票投给离自己观点最近的那个候选人(一样近则平分)

那么候选人为了赢得胜利,该如何定位自己的政治立场?


其实不需要普拉克教授那么严密的推理,人人都知道应该选中间的位置 —— 领袖就该有大局观,抓主流避免边缘化。可懂理性的思考是一回事,真的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毕竟人还是感性动物。课堂上教授举了些实际的例子:

今天的人们回顾六十年代那场选举,会很惊讶印象中疾呼自由民主的肯尼迪会表现得如此保守,但结果是他击败了真正保守的共和党尼克松。八年以后尼克松学乖了,这回他表现得非常自由民主,换句话说,更靠近中间立场,结果他赢了。九十年代的克林顿也是这样,选举的时候他让左派的民主党向右转,争取到了中间的选民。


这叫做“中性选民定理”,即选民就统计概念来说是中性的。普拉克教授自己也说这个数学模型简单粗糙,真实世界里游戏规则里的这些假设统统需要修正,还有更多其它因素需要考虑。而我觉得这游戏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至少他解释了在某些不太需要创新的领域(政治就是一例),没有个性的人或者中庸的方案获得认可的机会比较大。甚至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超女”选出来的像男人,“快男”选出来的像女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