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9日星期六

机会与资格

本周某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坐在了两个本校在读的研究生旁边。先是聊到了哪位女生在 blog 上的酸文,说要学做饭,推测她是否有意结婚。然后又聊到了大学开放结婚限制的问题。然后又聊到大学开放年龄限制的问题。其中一个研究生说:那些年纪一大把的人还来上大学,占用了本该属于年轻人的名额,造成一些年轻人可能因为没有学历而失业。

本来我笑笑就算了,我很不爱和人辩论什么。年轻时看了那么多辩论赛,明白辩论大多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双方还是保留自己的观点同时还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可是那天,我本能的反应还是驳斥了他,于是乎冷场。事后想来,可能是我上了年纪的缘故吧,对年龄问题比较敏感,影响了平素待人接物的修养,反省之。

我是这么想的:虽然人在各个方面都有不平等,性别、年龄、种族、地域、相貌、身体条件包括智力水平、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了经历,等等等等;但是在制度上要确保每个人有大致相同的机会,受教育就是一种机会,怎么能因为这些原因歧视某一部分人群把他们排出在竞争者范围之外呢?

说年轻人有就业竞争压力,上了年纪的人不该来和年轻人竞争,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年轻人有就业压力,年纪大的人就没有么?人家忍受众人的白眼和闲话(我们的社会向来不缺这个),来和这帮孩子们一起上学,肯定他对上学的需求比别人更强烈。为什么不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问题?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我是不是也可以说,女人可以嫁人,男人必须自己奋斗,所以女生也不可以上大学了?同理,少数民族地区竞争没有沿海大城市激烈,他们是不是也可以被排除在大学院墙之外?

说年轻人到退休年龄还长,受教育后的给社会的回馈更大,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何以确保一个吊儿郎当的大学毕业生在混了一张文凭以后就一定能给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深入浅出MFC》的作者台湾的侯俊杰说他是在37岁才开始学习编程的。他影响了多少中国的程序员?文革后恢复高考那年,同一届大学生、研究生年龄跨度有十多年,那些大龄的有过多年工作经历的人不输他们的学弟学妹。BTW:那年我妈刚生完我,我爸去清华读研究生,时年38岁。我叔叔也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后来在美国博士后读完已是40大几,孩子都老大了,可他依旧奋斗至今,60多了还在搞科研。相比现在的很多理工科学生,毕业没两年就转市场、销售或是其它与技术无关的行业。学校教育在谁身上的回报率更高?

和我争论的那孩子还年轻,八零后生人,无灾无难到研究生,实习也在国际化的大公司,一直是在社会主流,体制内的人。哪一天,他的年纪大了,或者不再是主流了,或许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只怕那时候,他的声音已经不能被所谓社会主流听见了。

没有评论: